【三藏法数】

三界九地


(出释氏要览)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二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三定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四离喜妙乐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五舍念清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六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七识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八无所有处地。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九非非想处地。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