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心三智


  谓三智同时于一心中证得。“三智”是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又称不思议三智,如《摩诃止观》卷五(上)云(大正46‧55b)︰
  “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例上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一切非权非实,遍历一切,是不思议三智也。”
  天台别教谓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于次第三观而次第发得三智;天台圆教则说空、假、中融于一心,故所发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之别。《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正25‧260b)︰“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中略)一切一时得。”相传北齐‧慧文读此文豁然证悟圆理之极致,乃授予慧思,慧思又传予智顗,遂成天台一宗之基础。
  又,三惑、三观、三智、三德是相关的法门,于一念中破三惑,一心中修三观,一念证三智,一心成三德者,乃天台观门之要谛。关于《大智度论》所列之一切智等智,天台宗人视为三智,今人印顺以为其实只是二智而已。他在〈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一文中,谓︰
  “天台学者的‘三智一心中得’,应该是取大品经三慧品的三智,附合于初品的‘一心中得’。三慧品的三智是︰‘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这是将二乘、菩萨、佛的智慧,约义浅深而给以不同的名称。一切智是佛智,从小品般若以来,为大乘经所通用。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正义,也说一切智是佛智。佛才是一切智者,二乘那里能说是一切智!智论引三慧品,也说︰‘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所以三慧品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显示智慧的浅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萨、佛智的浅深次第,与‘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相糅合,而说‘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学而不是智度论义。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
  [参考资料] 《三观义》卷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二;《佛祖统纪》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