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念三千


  天台宗智者大师的重要教义,也是该宗修观行时的观法。该宗主张吾人在一念之间,即具有十界三千诸法。所谓“一念”是指介尔阴妄的一念,亦即日常生活的一念心。此一念的当体(即中道实相)即圆具三千诸法。“三千”是指一切法。也是《华严》的十法界、《法华》的十如及《大智度论》的三世间相乘所得的结果。亦即十界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间(众生、国土、五阴)配合,即成三千之法。
  根据〈止观序〉、《止观辅行》卷五之三所说,“一念三千”是天台大师本身所行的法门。所谓三千圆具并非只是指一念的妄心,而是诸法一一实相无不圆具三千。因此,心、佛、众生三法并无差别。
  但是,由于在实修观行时,佛界的法高深而不易观,众生界的法广泛亦不易观,因此乃从三法中取最易观的己心,以便初心的行者观行;因此又将观行称为观心。
  至于所观之心到底是真是妄,也有不同的说法。将此心断定为真心而非妄心,是天台山外派之异解;而天台山家派的正义是说妄即真,除此介尔阴妄的一念之外并无真心之体,故直接以妄心为三千三谛的观境。
  所谓介尔阴妄的一念,指的就是今日悠悠凡愚所起的寒暖坐卧等寻常的觉知,即此觉知而念念圆具三千诸法。
  心法易观有二义︰一是“近要”,二是“冥妙”。所谓“近要”,是说佛界高远非近,众生界广散非要,对初学者而言,此二者皆甚难观照。而己心既“近”且“要”,因此己心易观(《别行玄记》卷二、《妙宗钞》卷一)。所谓“冥妙”,谓心法无质碍,故曰“冥”,一念能具诸法,故曰“妙”。对初学观行者而言,此亦是较易观行的理由。
  近代学术界多以此“一念三千”之理论为实相论。对于天台智者大师的实相论,今人吕澄在其《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天台宗〉文中有如下的疏解︰
  “智顗学说的重心,也是放在实相上面。因为从大乘一方面看佛说的特征只有实相,所以大智度论里以实相为佛说的唯一法印。智顗根据慧思的十如思想再加发挥,就有‘一念三千’的说法。
  这说法从人本的观点出发,由凡圣境界分判成为六道、三乘和佛,一共十个阶层,谓之十界。这些并非固定不移,仍可随缘升沉或示现。像六道中低级的狱畜可以向上到达佛的地位,而佛界也可示现为六道,所以每一界都具备所余九界的可能性,这样十界互具,岂不就构成百界。再分析它们的法体,基本上不外五蕴,谓之五蕴世间。由五蕴构成有情个体,谓之有情世间,此外还有依住的山河大地等等,谓之器世间(三种世间对佛界而说,便是非漏无漏的五蕴,揽常住蕴的尊极有情和常寂光净土。)百界各各具备三种世间,即有三百之数。再按实在,每一世间法体都有十如,这样就成为三千如了。
  三千名目当然不能拘拘于数量,只可看作形容整体宇宙之辞。又讲到实相来,整体的宇宙相貌也就念念具备在日常心思即所谓介尔阴妄的每一念上面,所以随处都得构成观境;这是依据止观正见的境理而言,也是一种总相法门的解释。
  在那时候的义学家像地论师举出‘法性’为万法的依持,摄论师又以‘藏识’为一切种子或根源,这些总相的说法都着了迹象,出于思拟推测,智顗一概不以为然。他说,一念三千,森然具备,可以看成法界本然,无须更有依待的。在种种世间,种种界交互涉入而存在着的实际里,一切法的当体和所有性能自然都会圆满具足的,因此,一念三千的实相说也称为‘性具’。”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五(上);《法华经玄义》卷二(上);《法华经文句》卷二(上);《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自在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牟宗三《佛性与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