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念义‧多念义
日本佛教用语。法然门人对念佛往生所持的不同主张。一念义,为成觉幸西及法本行空之主张。即将弥陀的本愿称为“一念”,认为凡夫的信心与弥陀智慧的一念相应,相契合,因此,能信(凡夫)与所信(佛)相一致,能度与所度为一体。决定凡夫实现往生净土的,实在于这一念之时。因为凡夫的信心与弥陀智慧的一念是相应的,能与所是一体、一念相续的,所以能往生真实报土。
多念义,为长乐寺派隆宽之主张。隆宽将弥陀净土分为报土及化土二种;因为念佛是本愿之行,所以修念佛这一行可得往生报土,而诸行不是本愿之行,修诸行只可往生化土,不能往生报土。又主张︰念佛虽是本愿之行,可以得到往生净土的报应,但在生时却不能得到往生净土。往生净土的实现,只限在命终之时。就是说,如在平时不懈地勤修称名念佛的功业,其效验定不落空,临终之时,必得往生净土、面见弥陀佛。
法然对于上述看法,主张“信一念而行多念”。又,亲鸾在《一念多念文意》一书中,也论及一念多念之义。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九章(摘录)
隆宽律师这一派(长乐寺派),也同镇西、西山派一样,采取诸行非本愿说。但它与这两派所不同的是,把弥陀的净土分为报土和化土;因为念佛是本愿之行,所以修念佛这一行可得往生报土,而诸行不是本愿之行,修诸行只可往生化土,却不能往生报土。又主张,念佛虽是本愿之行,可以得到往生净土的报应,但在生时却不能得到往生净土。往生净土的实现,只限在命终之时。就是说,如在平时不懈地勤修称名念佛的功业,那么其效验是不会落空的,当他在命终之时,可以得到往生净土、面见弥陀佛的必然报应。因此,其他派别称此派为“多念义派”。但从隆宽律师的“一念多念分别事”的话来看,他还不主张“多念义”,这恐怕是出于他的门徒敬日等人的说法。但从古以来都把隆宽律师的长乐寺派称为“多念义派”。
觉明上人的一派(九品寺派),与其他各派都不一样,单独创立“诸行本愿义”。他们认为,弥陀的四十八愿当中,虽然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之愿,但第二十愿却是诸行往生之愿。既然在念佛往生之愿之外尚有诸行往生之愿,那么,也不必选择是念佛还是诸行,只要依照人们自己的力量,不必偏重那一方,能修持这二类功业而祈愿往生净土的话,依靠弥陀的愿力,是一定会达到往生净土的结果的。因此,这也是主张“二类各生说”,完全与镇西派相同,然而在“诸行即本愿”这一点上,这两派是大不一样的。大抵净土宗各派都互相称对方“违背师说,自立新义”,但对于觉明这一派的“诸行即本愿义”和成觉那一派的“一念义”,反对的呼声最高。
成觉上人的这一派(一念义派),把弥陀的本愿叫做“一念”,认为凡夫的信心与弥陀佛智慧的一念相应,相契合,因此,能信(凡夫)与所信(佛)相一致,能度与所度是一体。决定凡夫实现往生净土的,实在这一念之时。既然这一念之时能够实现往生净土,那么也就无需“多念”的称名念佛了。圣道门的诸行是“圣顿”,净土门的念佛是“凡顿”。因此与圣道门诸宗的“一念成佛”一样,净土宗的真意在于“一念往生”。因为凡夫的信心与弥陀智慧的一念是相应的,能与所是一体和一念相续的,所以能往生真实报土。此派不顾善导和法然先师的解说,创立了自己的新义。因此其他派称他们是一念义的邪义异执派。
[参考资料] 隆宽《一念多念分别事》;《法然上人行状画图》卷二十九;《汉语录录》卷十;《净土宗名目问答》卷中;《观念法门私用心钞》卷四;《和语录录日讲私记》卷一;安井宏度《法然门下の教学》;石田充之《法然上人门下の净土教学の研究》;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