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行三昧(梵ekavyūha-samādhi,藏bkod-pagcig-paḥi tiṅ-ṅe-Ḥdsin)


  修行者将心定于一种行相之境界中,此种禅定法门谓之一行三昧。有种种不同类型。如观法界平等一相的三昧;禅宗之行住坐卧皆在直心境界中之三昧;以及净土宗的依称名念佛而起的念佛三昧等。此词又译作一相三昧,或一相庄严三摩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8‧731a)︰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此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五(大正7‧972a)︰“此三摩地以法界相而为庄严,是故名为一相庄严三摩地。”《华手经》卷十(大正16‧204a)︰“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平等相,是名一相三昧。”《大乘起信论》(大正32‧582b)︰“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所说皆同。
  然《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认为一庄严三昧(同经卷三〈相行品〉作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有所不同,其文云(大正8‧252c)︰“云何名一庄严三昧?住是三昧,终不见诸法二相,是名一庄严三昧。(中略)云何名一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是名一行三昧。”
  此中,“一庄严三昧”一语乃梵语ekavy-ūha-samādhi的对译,而“住是三昧,终不见诸法二相”正是《文殊般若经》所说的一行三昧。
  智顗《摩诃止观》卷二(上)以一行三昧为四种三昧之一,而名之为常坐三昧。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谓(大正48‧399b)︰“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即是此禅。净土家主张心系一佛专称名字,称之为口称三昧。道绰《安乐集》卷下并举《华手经》所说的一相三昧及《文殊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谓诸经多以念佛三昧为宗。善导《往生礼赞偈》则劝勉行者舍弃《文殊般若经》所说的难成就观,而直修简易的称名念佛法门。
  [参考资料] 《大宝积经》卷四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一;《观经疏玄义分记》卷四;《净土二藏义》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