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门普门


  一门和普门的并称。“一门”单指一德一智的法门,“普门”指含摄一切总德全智之法门。《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智顗《观音玄义》卷下解释普门之义(大正34‧887c)︰
  “若凡夫外道见爱等门,尚不能通出三界,何况普耶。三藏通教虽通化城,亦复非普,别教渐通,亦非普义,唯圆教教观实相法门能遍十法界、千性相,三谛一时圆通。圆通中道,双照二谛,独称为普门也。”
  此谓圆通实相中道之法门为普门。
  至于密教则以大日为普门之本尊,弥陀、药师、不动、观音等为一门之本尊,因此,修普门之法为普门行,修一门之法称为一门行。《大日经疏》卷一(大正39‧582a)︰“若诸行人殷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大凡真言宗的修行是一即一切,若从不动明王三摩地观察宇宙,则宇宙之一切无非是不动明王的忿怒三昧;若以观世音菩萨之三昧观察世界,则世界的一切无不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因此,一门的不动,或者观世音的三昧无异于普门大日的三摩地,故由一门而入的劣慧小机,也可获得普门的万德。但由于一门的修行只是一门的成佛,所以必须再转方便而作普门的修行,此即《大日经疏》卷一所云(大正39‧585b)︰“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从大悲胎藏,现韦陀梵志形,为说瞿昙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转方便,即成毗卢遮那身也。”
  《大日经疏》第三重第三十一门普门之条又云︰“一门之行,原为入普门之方便,故契于一门果时,转一门方便之相,即成普门毗卢遮那身。”
  [参考资料] 《大日经见闻》卷一;《大日经口之疏钞》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