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佛


  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Vipāsyi)、尸弃(śikhī)、毗舍浮(Viśvabhu)等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Krakucchanda)、俱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叶(Kāyśāpa)、释迦牟尼(śakyamuni)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依据佛经所载,过去、现在、未来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现。其中,以上列七佛与此间因缘较深,故诸经常有所论。如《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述及过去七佛出现的因缘,并列举与七佛有关的劫名、种姓、菩提树等,大略如下︰
  ┌───┬───┬──┬────┬───┬──┬───┐
  │七 佛│种 族│俗姓│王 城 │菩提树│侍者│筹 量│
  ├───┼───┼──┼────┼───┼──┼───┤
  │毗婆尸│刹帝利│拘邻│槃头波提│波罗利│无忧│八万岁│
  ├───┼───┼──┼────┼───┼──┼───┤
  │尸弃 │刹帝利│拘邻│光相  │分陀利│忍行│七万岁│
  ├───┼───┼──┼────┼───┼──┼───┤
  │毗舍浮│刹帝利│拘邻│无喻  │娑罗 │寂灭│六万岁│
  ├───┼───┼──┼────┼───┼──┼───┤
  │拘留孙│婆罗门│迦叶│安和  │尸利沙│善觉│四万岁│
  ├───┼───┼──┼────┼───┼──┼───┤
  │拘那含│婆罗门│迦叶│清净  │优昙跋│安和│三万岁│
  ├───┼───┼──┼────┼───┼──┼───┤
  │迦叶 │婆罗门│迦叶│波罗奈 │尼拘律│善友│二万岁│
  ├───┼───┼──┼────┼───┼──┼───┤
  │释迦文│刹帝利│瞿昙│迦毗罗卫│毕钵罗│阿难│百岁 │
  └───┴───┴──┴────┴───┴──┴───┘
  其中,毗婆尸佛出现于过去九十一劫中,其次二佛出现于过去三十一劫中,后四佛则出现于现在贤劫中。
  接着说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会弟子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十万人,三会弟子八万人;释迦牟尼一会说法,得弟子一二五○人。并列举诸佛上座二弟子名,毗婆尸佛为鶱荼、提舍,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目犍连。而一如释迦牟尼有子罗睺罗,经中也提到其他六佛的佛子名,及诸佛父母名,以及拘留孙等婆罗门姓三佛,当时之王名。
  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等所叙,与上述略有差异。其中,《七佛经》所载较为详细,认为贤劫四佛依次出现于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劫中,并描述毗婆尸佛自兜率降生时之瑞相。
  小乘经典只说四佛或七佛,并认为有未来成道的弥勒菩萨,而《增一阿含经》更述及师子、承柔顺、光焰、无垢、宝光等诸佛。释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过去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与诸佛类似。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诵》《僧祇》《五分律》等诸戒本所说,过去诸佛皆说此偈,并以此为略本之别解脱戒经。而“诸恶莫作”之偈,或以为是迦叶佛所说,或以为是释迦佛所说。
  《增一阿含经》所载七偈如下︰
  (1)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2)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4)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5)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护口意清净,自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说当观过去七佛像,云(大正15‧693a)︰
  “观七佛者当勤精进,昼夜六时勤行六法,端坐正受,当乐少语,除读诵经广演法教,终不宣说无义之语。常念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念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万四千相。(中略)如是诸佛各入普现色身三昧,现其人前令其行者心得欢喜,以欢喜故,是诸化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顶,见七佛已见于弥勒。”
  又依《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载,若欲除灭四重禁、五逆、十恶、谤法等诸罪,当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同时敬礼十方佛、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此外,《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则叙述过去七佛所说陀罗尼,及其除灾之效验显著。《佛名经》卷八、《大吉义神咒经》《大智度论》卷九、《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法苑珠林》卷八等,也都有提到七佛之事。北宋‧法天也译有《七佛梵赞》(《七佛赞呗伽陀》)一篇。而《法显传》《西域记》等,关于四佛经行遗迹之记载颇多,但未见七佛之事迹。
  禅宗以七佛、二十八佛为教祖,《景德传灯录》等祖录,即先举出七佛之事缘,然后各以七言四句之偈颂叙述。而文殊菩萨也为七佛之祖师。又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时,曾感七佛在前引导。到后代,禅宗在每天早晨礼佛时,也有持诵七佛名号的习惯。
  [参考资料] 《诸佛经》;《佛名经》卷一;《翻梵语》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