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分别
唯识家将心识的认知作用分成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谓为七分别。出自《瑜伽师地论》卷一。兹依该论所述,略释如下︰
(1)有相分别︰如《瑜伽师地论》云(大正30‧280c)︰“先所受义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别。”这是约缘过去之境而言。
(2)无相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这是约缘过去与现在之境而言。
(3)任运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这是约任运缘现在之境而言。
(4)寻求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这是约寻求三世之境且攀缘之而言。
(5)伺察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这是约伺察三世之境且攀缘之而言。
(6)染污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这是约以染污之心分别三世之境而言。
(7)不染污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这是约以不染污之心分别三世之境而言。
然而,《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对此七分别中的前三者,有异于《瑜伽师地论》所说的解释。即︰有相分别是取过去、现在之境的种种相;无相分别是希求未来之境且攀缘之;尤其以任运分别属于前五识。该论云(大正31‧703a)︰“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又,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五所载(大正30‧302b)︰“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则七分别之体应是寻伺。又,因《阿毗达磨杂集论》系以任运分别属于五识,因此,其余六分别之体应是寻伺。
此外,《唯识了义灯》卷五(末)以二义来说明自性、随念、计度等三分别相摄此七分别。即︰
(1)若以三分别摄《阿毗达磨杂集论》的七分别,则不摄七分别中属于五识的任运分别,其根据是︰三分别中,自性分别以寻伺为体,且只限于第六识。而仅就所摄的六分别言︰有相分别其缘现在之境者,相当于自性分别,其缘过去之境,则相当于随念分别;无相分别只分别未来之境,相当于计度分别中的少分;寻求分别以下的四种分别都分别三世之境,故摄于计度分别。然属于五识的任运分别也可摄于三分别中的自性分,其根据是︰自性分别非以寻伺为体,乃心心所的缘虑作用,遍于八识。
(2)若以三分别摄《瑜伽师地论》的七分别,则根据三分别中的自性分别以寻伺为体,且只限于第六识,并根据该论以七分别之体为寻伺,并视之为第六识的不共业这一点,七分别可尽摄于三分别。其中,有相分别缘过去之境,可摄于随念分别;无相分别其缘过去之境者,可摄于随念分别,其缘现在之境者,可摄于自性分别;任运分别缘现在之境,可摄于自性分别;寻求分别以下的四种分别,与前几种相同。
此外,《唯识了义灯》约识、约地、约漏无漏,阐明这些分别的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