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句答
佛典中所述回答问题之七种方式。此七种即︰顺前句答、顺后句答、二句答、三句答、四句答、述可句答、遮止句答。
(1)顺前句答︰指顺着问题的前句回答。如问︰“智亦所知?所知亦智?”此应顺前句回答︰“诸智亦所知,然所知未必为智,譬如余法。”
(2)顺后句答︰指和前者相反,是顺后句回答。如问︰“所取也是能取?能取也是所取?”顺后句答则云︰“诸能取亦是所取,然所所取未必为能取,譬如色等五境。”
(3)二句答︰谓作二句回答。如问︰“蕴、处、界三科中,蕴数也是界数?界数也是蕴数?”此应答︰“蕴数非界数,谓如色蕴、识蕴,因为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或全摄识蕴相的缘故。”或答︰“界数非蕴数,谓如法界。”
(4)三句答︰谓作三句答辩。如问︰“蕴数亦是处数?处数亦是蕴数?”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数处,谓如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如法处。或蕴数亦数处,谓如识蕴意处。”因为并无蕴处数中俱非者,故无第四句答。
(5)四句答︰指以四句回答者。如问︰“若成就眼根者亦成就耳根?或成就耳根者亦成就眼根?”则初句答︰“唯有眼根成就,如聋者。”第二句答︰“唯耳根成就,如盲者。”第三句答︰“俱成就,如正常人。”第四句答︰“两者皆不成就,如聋盲者。”
(6)述可句答︰谓于所问顺尔而答,以肯定其所问。如问︰“诸无常者皆是行耶?诸行皆是无常耶?”则答云︰“所问如是。”
(7)遮止句答︰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否定所问。如问︰“蕴外诸行几谛摄耶?”应答云︰“蕴外无行。”
以上七句答若配于四记答,则前五句相当于分别记或反诘记,后二句则依次可配属于一向记和舍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