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叶窟(梵Sapta-parṇa-guhā,巴Satta-panni-guhā)


  印度第一次结集经典的圣地。音译作萨多般那求诃。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因窟前有七叶树,故名七叶窟。《长阿含经》卷八称之为七叶树窟,《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称作七叶树林石室,《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称为刹帝山窟,《法显传》则作车帝石室。
  七叶窟原为释尊说法的道场;相传佛灭后,迦叶尊者尝以阿难陀、优婆离为上首,在此结集经律论三藏。
  关于此窟的位置,《法显传》云(大正51‧863a)︰“南山(中略)西行五六里,山北阴中有一石室,名为车帝。”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伽兰陀林园之西南五六里,南山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其前有阿阇世王为结法藏诸师所建的堂宇故基。法显及玄奘所谓的南山,即今之巴伊巴鲁山(Baibhārgiri)。康宁罕根据《岛史》及《大史》的记载,推定此山南面的松邦达尔(Son Bhandār)为七叶窟,这点与法显、玄奘所载七叶窟在山之北面颇不相同。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三;《毗婆尸佛经》卷下;《苦阴因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