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圣


  指声闻乘所立的七类圣者。又名七士夫、七丈夫。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等七种修行有得的圣者。
  所谓圣,指依离烦恼之无漏智慧,而证见四谛之正理者,有见道、修道、无学道三种。所谓见道者,始证四谛之理而断理惑之位;修道者,复习前事而断事惑之位;无学道者,已断迷理、迷事之惑,更无可学可修之位。
  就见道位言,钝根人名“随信行”,利根人名“随法行”。钝根人在见道前之加行位,由于仰信他人之教说,随他人教说而行,故名“随信行”。利根人加行位时,由于自己披阅经典等,随其法而行,故名“随法行”。
  此二类人一入修道位,即名“信解”、“见至”。“信解”者,指“随信行”之入此位者,由于信根增上,无漏胜解之相显著,故名。“见至”又名“见得”、“见到”,指“随法行”之入此位者,依自己之慧力观照而得正见。
  “身证”指修道位中不还果的圣者证得灭尽定。此定指无心定,解脱所有定障者,方能证入如涅槃之境。既言无心定,故不证心,以证身故,名为“身证”。“信解”、“见至”之人,累积修行功力始得入此。
  “慧解脱”与“俱解脱”,乃无学道之解脱,仅断除烦恼障而解脱慧障者,名“慧解脱”。此类人因不好功德,故不除定障,亦无三明六通等功德。《俱舍论》卷二十五等处有详细说明。“俱解脱”者恰恰相反,彼等喜好功德,断不染 污无知,且于定障得解脱,得三明六通等功德。
  此外,《华严经孔目章》卷二及《菩萨地持经》中,亦常可发现与七地义相同之主张。七地即种性地(十解以前)、解行地(十行、十回向)、净心地(初地)、行迹地(二地至七地)、决定地(八地)、决定行地(九地)、毕竟地(十地、如来地)。
  天台宗有时除去“慧解脱”、“俱解脱”而加入“时解脱”、“不时解脱”而名七圣。“时解脱”,全名为待时解脱,指钝根之罗汉,必须等待殊胜因缘,始得解脱,故名。“不时解脱”则与此相反。亦即在见修二道上,由于利钝的差别,证解脱也有待时、不待时之不同。此如《法华玄义》卷四(下)、《四教义》卷六等所说。
  至于天台宗何以将“时”、“不时”代替“慧”、“俱”二者,日僧证真《法华玄义私记》卷四(本),以为乃随义转用。见修二道既然列有利钝,故无学道也列利钝而说为“时”、“不时”。
  [参考资料] 《大乘义章》卷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三、卷一○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