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地
大乘菩萨道修行用语。指由菩萨地到佛地之间的修行阶位名称。可分为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等七位。出于《菩萨地持经》卷十。
依《大乘义章》卷十二的解释,第一种性地,以成就佛道因种不坏,故名。
第二解行地,指依前种性修习方便行,于出世道能解且行,故名。以上二地,于《大乘义章》之中,只是菩萨地前之位,《华严孔目章》卷二〈七士夫趣章〉则定种性地为十解以前,解行地为十行、十回向。
第三净心地为初地,入此地,实际上已证得一分真如,离无明住地之惑,继而净信希望菩提,故名。
第四行迹地,为二地以上乃至七地,生起修道,故名。
第五决定地为第八地,入此地,则决定趣向无上菩提,故名。
第六决定行地为第九地,因依前地,步步增进,故名。
第七毕竟地为第十地及如来地,因于第十地中因行穷满,于如来地中果德至极,故名。
关于七地的开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大乘义章》卷十二云(大正44‧716b)︰“如地持说,(一)种性地;(二)解行地;(三)净心地;(四)行迹地;(五)决定地,谓八地九地;(六)毕竟地,谓第十地。”依此说法,则合为六地。而《地持经》卷十,则将所谓十三住(净心等十住加上种性住、解行住、如来住)和七地配对,谓(大正30‧954a)︰
“种性住名种性地,解行住名解行地,净心住名净心地,增上戒住、增上意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开发无相住名行迹地,无开发无相住名决定地,于三决定是初决定无碍智住名决定行地,最上菩萨住如来住名毕竟地。”
依此义,七地又可开展为十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