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条衣(梵uttarāsaṅga,巴uttarāsanga)
僧装之一种。因其福田相有七条,故名七条衣。又称七条、七条袈裟或七条衲衣。音译作郁多罗僧、优多罗僧、优哆罗僧、郁多罗僧伽等等。又为三衣之一。意译作上衣、上着衣,为常服中最上者。因覆于左肩,又称覆左肩衣。行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穿着此衣,故又称入众衣。其价值在其他二衣之间,因而又有中价衣之称。
七条衣的制法如下︰先裁剪二长一短二十隔的布块,并以倒针反缝的方式缝制;若财少难办,则允许用“揲叶”法(即以外叶揲于不割截、无田相之缦衣上)缝成。肘量一般是以长五肘广三肘为准,但因各人身量长短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
若依戒律,近代以绫罗锦绣制成的七条衣是违法的。依据佛制,衣服的质料虽允许采用绢、布二种,但那是指世俗所用过的旧布,若用新的丝绢,则为戒律所不许。《四分律羯磨疏》云,今世采用绢紬者极多,以害命伤慈,故予以制约。今五天竺及诸胡,皆不用绢所作之袈裟。使用锦衣,乃源自宫中帝后之赏赐,而后遂产生使用华丽袈裟的习惯。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所载,太宗赐予玄奘的衲袈裟,乃往昔梁武帝赐予当时高僧大德之物。文中谓此衲袈裟“还用彩成文,朱青自掩映”,可见其华丽之至。
[参考资料]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翻译名义集》卷七;《大乘比丘十八物图》〈郁多罗僧〉条;《山门僧服考》;《显密威仪便览》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