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七种生死


  指凡圣众生之生死状态的分类。共分为七种,故曰七种生死。依《大明三藏法数》所载,略释如次︰
  (1)分段生死︰指欲、色、无色等三界众生的生死状态。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
  (2)变易生死︰指三乘圣者的生死状态。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证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
  (3)流入生死︰此就众生之流转轮回,以言其生死状态。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4)反出生死︰此就还灭门以言众生之生死状态。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
  (5)因缘生死︰指初地以上菩萨之示现生死。谓初欢喜地以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知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所谓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故为真。
  (6)有后生死︰指十地菩萨之生死状态而言。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所谓“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
  (7)无后生死︰指等觉菩萨之生死状态。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此七种生死之说,出自《翻译名义集》,内容与《止观辅行传弘决》所述稍异。其中,《止观辅行传弘决》有“流来”与“方便”二种生死,而无“流入”与“变易”二者。
  [参考资料] 《摄大乘论释》卷十四;《显识论》;《摩诃止观》卷七(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翻译名义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