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万福寺(1)
位于福建福清县渔溪镇。系禅僧正干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一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所建;原名般若堂,其后改名为建德禅寺。元代时,寺运由盛而衰,最后甚至遭到废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休以募资所得,相继建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建筑,寺院因而焕然一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遭毁。隆庆(1567~1572)初年,僧中天立下重建寺院之宏愿,然屡遭挫折,未成。其后,鉴源、镜源二僧承其遗志,前往北京恳请皇帝资助。由于得到宰相叶向高的鼎力相助,终于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获得神宗下诏御赐的藏经,同时改寺名为万福禅寺。
崇祯十年(1637),隐元晋任住持,十七年退隐,但于清‧顺治三年(1646)再度出任住持。在此期间,隐元不仅维护寺院声名于不地,并且奠定寺院的经济基础。顺治十一年,隐元应日本长崎崇福、兴福诸寺住持之请,带领弟子东渡。数年之后,隐元在京都东南郊的山间盆地建造规模宏大的黄檗山万福寺。该寺后来成为日本黄檗宗之发源地。
民国十七年(1928)由于山崩,乃使整座寺院仅残留下法堂。此外,万福寺后方丘陵上,尚存古黄檗历代僧侣的无缝墓塔。此塔以整块石头造成,无缝棱级层。亦称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