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世(梵trayo dhvānaḥ,巴tayo addhā,藏dus-gsum)


  指过去(paścima-kāla)、现在(praty-utpanna-kāla)、未来(anāgata-kāla)三者。略为过现未或去来现,也作前世、现世、来世,又称前际、中际、后际。已过去的时间为过去,现在的时间为现在,未来的时间为未来。世有隔别、迁流之义,时间迁流有过、现、未的隔别,故称世。
  但从佛教各宗派的通说“时无别体,依法而立”,可知佛教并不承认时间有别体,而说时间乃依据法的状态而分。即法产生且有作用是为现在,法已消灭或作用停止称为过去,未生也未有作用时,则称为未来。《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三(大正26‧378c)︰
  “过去世云何?答︰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谓过去世。未来世云何?答︰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谓未来世。现在世云何?答︰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谓现在世。”
  《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所说亦同。又,若更广论之,三世所指的时间,长短并不一定。或以刹那来分,则一刹那为现在,其前为过去,其后是未来;或以一生来分,现所存在的这一生是现在,其前是过去,其后是未来;或更以永劫来分,如称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等。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杂阿含经》卷三、卷八;《识身足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六;《存在论‧时间论》(《讲座‧佛教思想》{1});木村清孝《东洋における时间论の总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