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业(梵trīṇi karmāṇi)


  (一)指身业(kāya-karma)、口业(vāk-k.)、意业(manas-k.)︰身业是身所作业;口业新译为语业,指口所说业;意业是意所起业。《中阿含经》卷三十二〈优婆离经〉云(大正1‧628b)︰“云何为三?身业、口业及意业也。”
  此三业之所造,又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类。恶之三业中,如杀生、偷盗、邪淫属身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之类属口业;贪欲、瞋恚、邪见属意业。善之三业中,不杀生等属身业,不妄语等属口业,不贪欲等属意业。而无善、无恶、无感果之力者,是无记业。
  (二)指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
  (三)指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具称为三时业。
  (四)指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又称三行。依《俱舍论》卷十五载,所谓福业,是指足以招致欲界善果的善业,即招可爱果,受利益。上二界的善业虽然也是福业,但另有不动业之名,因此只有欲界的善业名为福业。非福业又名罪业,指足以招致欲界恶果的恶业,即招非可爱之果,受损减。不动业是指足以受上二界之果的善业;上二界之业,依定力,初禅业必感初禅果,二禅业感二禅果,业和果不会动转,故名不动业;而欲界之业乃因他缘的关系而动转,故其意不同。《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对不动业有二种解释(大正31‧728c)︰
  “欲界中余趣圆满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名为不动。又定地摄故说为不动。”
  《唯识论述记》卷八(本)破前说而取后说,谓(大正43‧515a)︰“又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故。”因定地之业住于一境,无散动,故称不动业。
  (五)指曲业、秽业、浊业︰也称曲秽浊三业。《俱舍论》卷十五谓(大正29‧83b)︰“依谄生身语意业名为曲业,谄曲类故;若依瞋生身语意业名为秽业,瞋秽类故;若依贪生身语意业名为浊业,贪浊类故。”《瑜伽师地论》卷九所说,与《俱舍论》有别,即(大正30‧320a)︰
  “曲业者,谓诸外道善不善业。秽业者,谓即曲业,亦名秽业。又有秽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颠倒见者、住自见依、邪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浊业者,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又有浊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不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又有差别,唯于外道法中,有此三业。由邪解行义,故名曲;由此为依,能障所起诸功德义,故名秽;能障通达真如义,故名浊。”
  [参考资料] (一)《中阿含经》卷五、卷五十八;《长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二;《杂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六;《大乘同性经》卷九。(二)《品类足论》卷五;《发智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一一五、卷一四四;《成实论》卷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三)《品类足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杂集论》卷八。(四)《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五;《顺正理论》卷四十;《成唯识论》卷八。(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七;《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杂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