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乘(梵trīṇi yānāni,藏thegs-pa-gsum)


  指适应不同根器的三种法门。“乘”字原意是交通工具,此处用以譬喻运载众生渡生死苦海至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即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其中,菩萨乘也可称为佛乘。兹分述如下︰
  (1)声闻乘(śrāvaka-yāna)︰“声闻”,意指听闻佛陀教诲而修行。此处之“声闻乘”专指小乘(部派)佛教。从佛灭百余年以后才开始的部派佛教时代起,佛教开祖的佛陀就被伟大化与神格化,成为与一般人不同的特别存在。佛陀被认为具有与佛弟子根本不同的性格,也就是具有在佛弟子中所看不到的十八不共法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好是在菩萨时代的三阿僧祇百大劫的长久时间里,聚集波罗蜜等种种善行所形成的。相对于此,佛弟子们仅仅是听闻佛陀的教诲,依教修行。只靠这种修行是一定不能成为佛陀的,至多只能得到声闻的最高悟境──阿罗汉果而已。
  声闻乘的根本教法,是以自我完成为目标的四谛八正道。证得四谛八正道的话,则可完成自我的人格,同时也才可能为其他众生效力。证得声闻最高悟境的阿罗汉,并不必然是只顾自利的独善者,也可能从事教化救济世人的工作。阿罗汉(arhan,arahan)一词也可以译成应供,是指有资格接受他人的供养与尊敬的人。由于阿罗汉教化世人,给世人以福德利益,他当然有承受世人尊敬供养的资格。
  从这点看,阿罗汉决不是与世间完全无关系的独善者。说声闻只求自利,这是大乘佛教不太恰当的非难。在大乘佛教运动兴起的时候,部派佛教(小乘)已经形骸化,已经丧失指导教化世人的宗教性,大乘佛教对声闻乘的非难,大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吧!
  (2)缘觉乘(pratyekabuddha-yāna)︰又称为辟支佛乘。缘觉(pratyekabuddha,pacc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义译为独觉。自古相传,缘觉与“闻他人之教而开悟”的声闻不同。他并不依据别人的教法,而是由于自己观察缘起的道理才开悟的。并且与救济他人的佛陀不同,而只是以自己的开悟为目的,隐居山林,脱离世俗,是一个并不救济世人的独善者。
  自古相传,声闻的教法是四谛八正道,缘觉的教法是十二缘起,佛菩萨的大乘教法是六波罗蜜。但是这是站在大乘的立场所说的。只不过是大体上的一种配列而已,其实,十二缘起不应视为缘觉的独特法门,而应视为佛教共通的教理。
  (3)菩萨乘(bodhisattva-yāna)︰指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佛性,因此如果生起菩提心,就可以成为菩萨。如果怀抱着菩萨的誓愿与自觉,而逐渐积聚六波罗蜜等善行的话,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佛。即使今生不能成佛,在未来的永劫期间也必定可以成佛。具有这种自觉、决心与努力的话,绝对不可以抱着不能成佛的卑屈想法,要具有大自信,以菩萨自命而修行迈进。因此,菩萨乘也可称为佛乘。这就是声闻乘与菩萨乘(佛乘)间发心之不同所在。
  如果只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成,则四谛八正道的教法已经足够。然而,大乘佛教对这点并不满足。所以菩萨的修行法,并不采用八正道,而以六波罗蜜为独特的修行法。由于八正道只包含完成自我的德目,在利他方面并未具足,所以大乘菩萨的修行法,就加上布施、忍辱等有社会意义的德目,这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在六波罗蜜的修行法里,布施排在第一位。社会上所有的人相互扶持、实践布施慈善的善行,大乘佛教以为是非常必要的。大乘佛教之所以是救济多数人的交通工具,部派佛教之所以是少数人的小型交通工具,其原因即在于此。
  部派佛教根据阿毗达磨而来的理论研究,颇为详细绵密,这是一般民众所难以理解的专门性学问,并且这些理论是民众在信仰实践时所不必要的。像这样的部派佛教,指导者们留住在寺院里,埋头作教理的研究,这对于佛教的宗教活动有所妨碍,因此遂成为佛教衰退的原因。对这种缺陷大有所感的大乘佛教徒们,乃提出可以包容所有人的信仰实践之道,这个信仰实践之道就是菩萨的修行法──六波罗蜜。其中最初所说的布施,就是在家的一般人所容易实践的德目。
  而且,这里的布施是三轮空寂的布施,也就是说布施的人,对于施者、受者、施物这三者都要能不以为意。不要去期待由布施而来的果报,要将布施当做从“空无我”的真心所发出来的慈悲行为,因此这样的布施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态度并不限于布施而已。对于戒、忍辱、智慧等项,都是用“空”为根据的最上胜义的德目。这就是称它们为波罗蜜的原因。也就是说,大乘的教法是︰在家生活的日常一切行为,都可以与佛教的第一义教法相符,生活的场所也就是修行的道场。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一、卷十六、卷三十八、卷四十五;《大宝积经》卷九十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解深密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八、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显扬圣教论》卷三;《法华文句》卷五(下);《成唯识论》卷二;《华严五教章指事》卷上(末);《五教章通路记》卷十、卷十六;宇井伯寿《佛教泛论》第二编第一部;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史论序说》第一部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