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士道(藏skyes-bu gsum)


  《菩提道灯论》中所谓修习佛法的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者的合称。又称三士教、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论。
  《菩提道灯论》是西藏甘丹派尊者阿底峡的著作,书中认为人可分成三类──下士、中士、上士。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后世的利乐,佛教称之为“人天乘”;第二类“中士”,此种人只追求个人解脱,企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想法,佛教称之为“小乘”;第三类“上士”,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佛教称之为“大乘”。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三士道”的理论是,一个人若想学佛,必须先访求名师,依照师长的指导修习,以免误入歧途;具备这项条件以后,才能从“下士道”依次做起。
  “下士道”的内容是说,人应该爱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并努力修习佛法,以免死后堕入“三恶趣”中。亦即要人发愿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努力做“止恶修善”的事,以便积德积福,远离地狱之苦。这就是所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如上所述,下士道虽可避免来生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中,而在“三善趣”中投生,但仍无法超脱流转轮回之苦,故需要进一步遵循师长的指导,修习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涅槃的境界,这就是“中士道”,即所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
  但是“中士道”仍只求得自身的解脱,不能算是根本地灭苦,故虽登上涅槃,还应发愿普渡众生。而要普渡众生,“三善趣”中的人、阿修罗、天以及菩萨都还不能做到,只有成了佛才行,因此除了“发菩提心”,还需要得“无上佛道”,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六度”(即六波罗蜜)。如是,既可以渡己,又能够渡人;可以成佛,可以普渡众生,更可以永远离苦得乐,这就是“上士道”,即所谓“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总之,“下士道”是要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要人依“六度”修行,以便成佛利益众生。
  此三士道说原为阿底峡所倡导,而由格鲁派创教者宗喀巴所承袭,但此二人所说略有不同。前者认为三士道系应上中下之根机所说;后者则视之为一士夫于修行上必经之次第。
  西藏的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1)可藉此解除佛教教理中所出现的矛盾,(2)可藉此全面信顺佛典中的教法,(3)易于了解佛陀教法的正意,(4)可避免毁谤正法的罪过。
  [参考资料] 《西藏佛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