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学(梵tisraḥ śikṣāh ,巴tisso sikkhā,藏bslab-pa gsum)
佛教实践论用语。是佛教徒为得圣果所应修习的三种学。又称戒定慧三学,或三增上学。三学可以说是统摄所有佛教修行内容的总纲,任何修行法门都可以归属于三学之下。分述如下︰
(1)增上戒学(adhiśīla-śikṣā)︰又名增戒学、戒学。指止恶行善,不断维护、提升身口意业的端正与清净。
(2)增上心学(adhicitta-śikṣā)︰又名增上意学、增心学、增意学、定学。指克服精神的散乱、昏沉,而达到精神的凝定与专一。
(3)增上慧学(adhiprajñā-śikṣā)︰又名增慧学、慧学。就是了解诸法的真实相。
三学是相资而不可或缺的。戒是定的资粮,定又是慧的资粮;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解脱,这是佛教的通说。
◎附︰水野弘元着‧郭忠生译《原始佛教》第四章(摘录)
如以三学来论八正道,则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就是慧学,正精进则贯通三学。总之,三学是相互包摄,戒包含定慧,定亦在戒慧之中,慧亦由戒定之助而成就。所以说此三者不能强为划分。当然,就是一般人多少有戒定慧的功夫,不过佛法乃是取法乎上,就特胜而言之。
现在我们以八正道及巴利《中部》三十九经所述十七修行次第来谈三学的具体内容。首先谈戒,戒告诉我们要善自摄身──身口意的净化,亦即是严持十善业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恰好与之相同。如果心术不正,心存邪念则举止不正,意志随之纷扰不定,良心必受谴责,意志怎能安住不动呢?为恶不善以后,心灵的不安永无休止,内心悔恨交错,并恐惧那份即将到来的非难与惩罚。所以为了心灵的宁静,免于焦虑不安,行者必须远离恶口、恶行等不正举止,住于正语、正业等中道德行。
复次,规律的生活,衣食举止皆是中和适节的生活即是活命清净与正命。复次,守护根门就是守护五根的活动,不可耽湎于五根欲乐,欲海欢腾,时时注意外在世界的动静。警寤精进则是不可整天迷迷糊糊的,昏头转向想睡觉,应该精进不懈。于食知量则是饮食有所节制,如此才能专心办道。总之,以上各次第皆可归属于正命与活命清净。因为原始佛典把这些划分为不同的德目,十七次第乃个别予与详细的解说。上面所谈皆与戒有所关连,而戒行圆满以后,行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俱佳,乃进而修定。
其次,再谈谈三摩地。十七次第中的正念正知具足与八正道的正念,在内容上并无不同。而远离独住,五盖遮断则是直接道出入定前的准备功夫。间接影响身心的戒行圆满之时,直接支配身心的远离独住,五盖遮断亦得成就。再加上适合修定的环境等条件,行者即可享受定境的喜乐。一个训练有素的行者,任何情况之下,皆能进入意志集中的定境,就是没有适合入定的环境,照样入定不误。但对初学而言,上述条件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定境的种类,一般来说,有所谓的初禅到四禅等四种。不过这是早在佛教以前即已存在的传统说法。此四种定境乃是由浅入深,依次升进。在此四禅之前,尚有一初步的阶段──欲界定。不过欲界定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禅定,几乎日常生活所经验到的胥属欲界定。通常,初禅到四禅的色界定,或是更高的四无色界定并无法对日常生活发生作用。但是深入禅定的行者却能在日常生活享受与欲界相同的喜乐,为什么较深的禅定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表现出来呢?这可说由于平常人的心念或是欲界定有太多俗念,而这些作用在较高层次的定境完全没有。
既然欲界定有太多的俗念,则色界定又是如何呢?在初禅时,据说仍有一些五根欲乐及俗念。但较之欲界定已是净化不少。二禅虽然没有俗念,仍是不纯净,尚有些许五根欲乐之思。到了三禅、四禅则不再受五根起动的影响,而没有苦乐之受,但仍有纯净的冥思。第四禅被称之为“止观均衡”。“止”(śamatha)是一种无思无虑,寂然静然的心灵境界。“观”(vipaśyanā)则是定心的思考,直觉作用。所以入第四禅以后,行者可感受到寂静与思考,直觉活动均衡的心灵。至于无色界定,则是一种无思无虑,寂然静然且没有思虑作用的定境。另外还有与初禅仅有思虑作用相同的境界。不过这些禅定不能算是甚深禅定,要到无色界的第四禅始调和各种对立的状况,而达到真正的止观均衡。一般人所说的神通便是在此第四禅证得。例如宿命通、天眼通等。据说释尊亦是在此定境而般涅槃。
除了上述无色界定以外,尚有一种所谓的“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或云灭受想定)。在此种定境里,没有苦乐的感觉作用,也没有概念化、抽象化的心理作用,心识俱灭。据说这是不还果以上的圣者才能入于此定。行者由此远离幻化世间,享受纯净的福祉。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心识俱谢的无色界定,对日常生活没有丝毫的利益。可是如前所述,已经深入无色界定的圣者,就是在欲界定仍可住于心识俱谢的境界。而在忙碌繁杂的生活,吾人之心识须保持冷静、光明,才不致使思考、记忆等心理作用发生不必要的偏差。据说释尊在平时也能随意入于心识俱谢的甚深禅定,所以说︰“佛身常在定”。事实上,这是由于释尊熟娴于禅定之故。(中略)
在中国,“禅宗”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中国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佛教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在中国非常流行所谓的“开悟”、“开法眼”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十无学法”。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正智”与“正解脱”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般泥洹经》卷上;《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大般涅槃经》卷十七、卷二十九;《佛藏经》卷下;《本事经》卷六;《十诵律》卷十;《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四分律》卷五十八;《摩诃僧祇律》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俱舍论》卷二十四;《集异门足论》卷五;《显扬圣教论》卷六;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庄严经论》卷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