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宗
(一)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将大乘各宗总分为法相、破相、法性三宗。其中,法相、破相二宗相当于华严五教的大乘始教,法性宗相当于终顿圆后三大乘。法相宗是始教中的相始教,指瑜伽、唯识二宗的教义。因其建立五位百法、三性二无我、四智三身等法相,故有此名。破相宗是始教中的空始教,指三论宗的教义。该宗主张四句百非、八不中道、无所得真谛,故有此名。法性宗是终顿圆三教的总称,以说真心缘起、缘起无性、法性自尔,故有此名。
宗密在《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一说,大乘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法性。又二分三宗为前二宗与后一宗,谓前者(破相、法相)对后者(法性)有十相违,后者对前者有五不同。十相违,即︰(1)三乘一乘之异,(2)五性一性之异,(3)唯心真妄之异,(4)真如凝然随缘之异,(5)三性空有离即之异,(6)生佛不增不减之异,(7)二谛空有离即之异,(8)四相前后同时之异,(9)能所断证离即之异,(10)佛身有为无为之异。其次,五不同为︰(1)无性本性之异,(2)真智真知之异,(3)二谛三谛之异,(4)三性空有之异,(5)佛德空有之异。
(二)佛教教派有关三宗的论说很多,此处所指的是南北朝宋、齐时代名士周颙所立的三宗。周颙是个佛教学者,信仰佛教,曾做官于宋、齐二代,对佛教很有研究。他把当时佛教产生的学术思想,概括地归纳为三宗。作《三宗论》,有名于世。三宗的要义,是在解释空的含义不同而分宗不同。在宋、齐时期,无著、世亲或瑜伽之学尚未翻译流行,当时佛教盛行的学说主要是《般若》《涅槃》《三论》《成实》。而《般若》《三论》《成实》都是阐述空义的学说。在晋代研究《般若》就有六家七宗的不同,宋、齐两代,成实、三论诸师谈空也有多种不同,周颙因著《三宗论》以评判之。
三宗者,第一“不空假名宗”。此解释空义,主张只空诸法实性,名为真谛,名为性空,不空因缘假法,缘起假有即是世谛,并非全无,若此都空,便堕断灭。此种主张,名为性空,不空因缘假名。据《名僧传抄》说︰宋代名僧觉世,善《泥洹》《大品》,立二谛义,以不空假名为宗。
第二是“空假名宗”。主张空即假有,为空假名。意谓缘起诸法是假有,名为世谛。此世谛假法,众缘若散,即归空无,名为真谛。即前有假法而后空之。为空假名。此又名为空有二谛,有为世谛,空为真谛,有时无空,空时无有,空有不相即。此是《成实》者的析法空义,明空便空假假有,故称“空假名”。
第三“假名空宗”。意谓从众缘生的假法即是空,为假名空。此义即不存空以遣有,也不坏假有而谈空,即假即空,是非有非无义,虽空而宛然假有,虽假有而宛然是空,空有无碍,不偏两边即是中道。
周颙的佛学思想属于三论学派。著《三宗论》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又设“假名空”难前两宗。可见周氏所宗为“假名空宗”。此《三宗论》常为三论学者所称道,并谓假名空义出自僧肇《不真空论》。《中论疏》说︰“寻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不真空论(中略)。肇公云︰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空。大朗法师关内得此义以授周氏,周氏因着三宗论也。”大朗即摄山僧朗,是三论宗的宗师。假名空义,三论学者视为正义。(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