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宝物
指属于佛、法、僧三宝的器物。《梵网经》卷下谓(大正24‧1006c)︰“应生慈心,善和斗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大宝积经》卷一一三〈营事比丘品〉谓(大正11‧643c)︰“又于自利养心常知足,三宝物中不生我所有想。”
兹略述三宝物如次︰
(1)佛物︰依《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所述,可分为{1}佛受用物,指佛曾受用的堂宇、衣服、床帐等。{2}施属佛物,指施予佛的钱宝、田园、人畜等。{3}供养佛物,指供养佛的香灯、华幡、供具等。{4}献佛物,指献给佛的医药、饮食等。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则谓佛物有六种,即前四种外,加{1}佛宝物,指佛之色身不得受用,应悬挂于爪发塔中供养佛之法身的物品;{2}局佛物,指限于一佛专用者。如本欲供养释迦像之物,不得转作供养弥陀等;本欲造佛像之物不得改造菩萨天神像等。
(2)法物︰依《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所述,可分为{1}法受用物,指轴帙、箱巾、函帕等物。{2}施属法物,指施予法的田园等。可二分,一分施予经,一分施予读诵经典者。{3}供养法物,指供养经卷等之香华等。{4}献法物,指供养经卷等之饮食等。
《菩萨戒本疏》卷二又另举出两种,即{1}法宝物,指应置于塔中,供养法宝之物,不得用以作经或给与说戒人等。{2}局法物,如本欲作《大品经》之物不得改以书写《涅槃经》等。
(3)僧物︰依《四分律行事钞》所述,可分为
{1}常住常住物,指众僧的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即一寺一所固定分用之物,其虽体通十方,但不可十方分用,且仅限本处,故名。{2}十方常住物,指饭饼等物,十方僧众皆可受用,但因局限于本处,故名。但酱豉等不问生熟,取为日用,即属十方常住;未限当日供僧者,则属常住常住物。{3}现前现前物,如衣、药、房具等非常住固定物,凡有施主临时施予现前之僧,现前之僧得受用之。{4}十方现前物,指亡五众之轻物,或檀越时非时施之施舍物。因非常住固定,广属十方僧众,故名。
《菩萨戒本疏》卷二则将僧物分为{1}僧宝物,指供养僧宝之物。若有施主应还付施主,无施主则应着塔中供养第一义谛僧,圣僧、凡僧皆不得取分。{2}常住僧物,即前述的常住常住物及十方常住物。{3}十方现前僧物、{4}众僧物,即前述之十方现前物。{5}己界局僧物,指局限于己界之僧物,如施予此寺现前僧之物不得转施他寺。
总此,凡偷盗、转用三宝物,乃至借贷不还者,均可依其轻重治罪。
[参考资料] 《菩萨戒经义疏》卷下;《摩诃止观》卷八(下);《受菩提心戒仪》;《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梵网经古迹记》卷三;《释氏要览》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