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密(梵trīṇi guhyāni)
谓身口意之秘密三业。即身密(kāya-guhya)、口密(vāg-guhya)、意密(ma-no-guhya)。口密又名语密,意密又名心密。三密之语虽为密教所盛用,然亦散见于显教中,如《大宝积经》卷十〈密迹金刚力士会〉云(大正11‧53b)︰“今当敷演如来秘要。有三事,何谓为三?一曰身密,二曰口密,三曰意密。”《大智度论》卷十亦载(大正25‧127c)︰
“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
密教以佛之三业为三大中之用大,与众生之三业相应,能成不思议业用。若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密相应即成“三密用大”之义。《大日经疏》卷一云,入真言门略有三事,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行者若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历劫数而备修诸对治门。
关于众生之三密,《菩提心论》载(大正32‧574b)︰“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佛界之三业甚深微细,等觉十地所不能见闻故云密;众生三业之本性亦本不生,法尔圆满众德。此唯行者自知,余人不可测知,故立密之名。关于生佛之三密,若依法尔门之意,众生及佛之三密俱从本际起,故二者等同。若依随缘门之意,众生之三密乃妄心所起,故粗,佛之三密为平等智所作,故细。此三密有“有相”、“无相”之别,有相三密谓结印、诵真言、住妙观;无相三密谓法尔自然之三密。《五轮九字明秘密释》云(大正79‧22b)︰“形体色质即身密,动寂威仪是密印。音韵声响皆语密,粗细言语悉真言。染净心识皆心密,迷悟分别莫非智,说默情意亦意密,轮圆具足遍法界。”
关于三密之具不具,《五轮九字明秘密释》云(大正79‧21b)︰
“凡即身证得大觉位处之行,别略有四种,所谓深智相应印明行、事观相应结诵行、唯信作印诵明行、随于一密至功行。第一行者内证甚深智慧皆悉相应具足,能修行印明行而即身成佛故。第二虽无深智观慧,殷勤手结印、口诵明,于字印形三种之中,随观修一事即身成佛故。第三行虽无如上二种智观,唯深信解,应结印诵明,自然顿成佛故。第四行设无余二行及广智,唯观一义解一法,至心修行故,即身成佛故。设且无一法智慧及余二行,唯以信为门,观一字形成佛,观一印形三摩耶形成佛,观一尊形相之一相而成佛,及无余行,唯诵一明一字成佛,并结印契,且无余密行唯相应,必定即身成佛,故总云尔也。”
此三密有四重之本末。初重,意密谓其德显了,故为本;身口二密谓随观心为本尊之所作,故为末。第二重,三密皆同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故为平等而无有本末。第三重,由因至果以意为本,佛果之正位以身相为本,果后之方便以言说为本,故三密互有本末。第四重,身密是体,为佛部,故是本,语意二密是相用,为莲华、金刚二部,故为末。此外,就此三密,分其体用者,身密宽广,故为体,口意二密狭小,故为用。或身密之形体色质是体,动静之威仪是用;语密之音韵声响是体,粗细之言是用;意密之染净心念是体,迷悟分别是用。
若以六大配摄三密,则地水火三大是身密,风空二大是语密,识大是意密。若以三密摄诸法,则身密摄一切色尘,语密摄一切声尘,心密摄一切理趣。又,三密各具三密,即身密中,息风为语密,欲动作为意密;语密中,动舌为身密,起心为意密;意密中,离身无别意,为身密,息风为语密。若解三密各具之理,即使仅诵一字也无异三密具修。
[参考资料] 《辨显密二教论》卷下;《大日经口之疏钞》卷三;《大日经住心品疏私记》卷六;《菩提心论勘文》卷下;《阿娑缚抄》卷一八九;《即身成佛义显得钞》卷中;《仙保抄》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