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时学会
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学研究团体之一。其成员以居士为中心,研究对象则以唯识法相为主,与南京支那内学院齐名。其创办人韩德清(号清净居士)与欧阳竟无并称“南欧阳北清净”或“南欧北韩”,被誉为民初唯识学的两位泰斗。
学会命名为“三时”,出于《解深密经》的三时教判之说。该经所述之第三时所说法门均为了义教,且特为趣向大乘者而说。由此可见三时学会的宗趣。
该会的前身是韩德清所创办的北京法相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于1922年,并开始公开讲学。1925年十月,韩德清以三时学会代表的身分随太虚至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并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义量〉。1927年九月,三时学会正式成立,会员中有许多北京的著名知识份子,如叶恭绰、梅光羲、徐鸿宝、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胡瑞霖、韩哲武等人。由韩德清出任会长。该学会每周讲述与唯识学相关的论疏,并举办普及佛法的公开演讲。除了唯识学的研究之外,更扩及社会事业,于1934年设立大良医院。此外,在佛书出版方面,除韩德清的著述外,所出版的多是法相唯识的古籍。其刊刻、印刷、校勘、装订等方面,水准甚高。1935年,该学会曾与上海宋版藏经会合作出版《宋藏遗珍》。
与南京支那内学院相较,三时学会的规模较小,门下人才稍逊,但其学风以细密见长,与支那内学院之谈大义回异,故在唯识学上,亦足以补支那内学院之不足,而与之分庭抗礼。
1949年以后,此学会有赵朴初、周叔迦、巨赞、高观如、林玄白、周绍良、石鸣珂(芝峰)等三十多名会员,主要在研究玄奘着译的书,并完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英译,并于1957年出版《法显传》的英译《ARecord of the Buddhist Countries by Fa-hsien》以纪念释尊入灭二千五百年纪念。1959年出版韩德清生前最后宏著《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该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有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