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智
(一)指佛、菩萨观诸法事理的智慧有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三种︰原出自《大品般若经》〈序品〉、〈三慧品〉。道种智乃菩萨化道的智慧,一切智乃知诸法总相的智慧,一切种智乃知其别相的智慧。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道种智云(大正25‧257c)︰“道名一道(中略)、十善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无量道门,如是诸道尽知遍知,是为道种慧。”此以菩萨为教化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诸道的智慧为道种智。该卷又谓(大正25‧ 259a)︰“一切智譬如说四谛,一切种智譬如说四谛义。一切智者,如说苦谛;一切种智者,如说八苦相。”一切智犹如描绘时先画轮廓,一切种智犹如在画中施以浓淡阴影等;总之一切智是知总相的智慧,一切种智是知其别相的智慧。
对于这三智的解释,〈序品〉与〈三慧品〉所明者稍异。〈序品〉说由道种智成一切智,由一切智成一切种智;即三智的次序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而〈三慧品〉则以一切智配属声闻、缘觉,以道种智配属菩萨,一切种智配属佛;即三智的次序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此因〈序品〉是从竖的方面,依成就三智的顺序立说;而〈三慧品〉是从横的方面,依三智的配属立说。
若约竖而言,道种智属菩萨;一切智、一切种智属佛。《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指出声闻、缘觉的一切智有名无实,而后解释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关系,谓(大正25‧ 260b)︰“佛得道时,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而未用一切种智。如大国王得位时,境土宝藏皆已得,但未开用。”认为一心中一时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故一切智与一切种智可谓佛的平等智与差别智。
若约横而言,一切智配声闻、缘觉。此声闻、缘觉的一切智若从佛的一切智来看,虽有名无实,但声闻、缘觉尚有知诸法总相的智慧,故《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云(大正25‧649a)︰“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法声闻、辟支佛总相知,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
《大乘义章》卷十依此立三智义;又天台宗以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以一切智为空智,道种智为假智,一切种智为中智。而能成的三观有隔历、圆融之异,故所成的三智亦有次第、不次第之别。
次第的三智指空智、假智、中智三者必有次第而不融即,此为别教所立的智慧。此别教之次第三智,以空、假、中三智为三级。知诸法无生的空智属初级;知诸法假有的假智属次级;知中道之理的中智属最后级。其中,因空智不超出藏通二教空观所成空智的内容,故以义配声闻智、菩萨智、佛智。从而三智有胜劣之别,空智劣,假智稍胜,中智最胜。然此三智在横的方面,隔别不融通;在竖的方面,次第不相即,三必是三不是一,一必是一不是三,故称次第的三智。
不次第的三智指空智、假智、中智三者不次第而相互融即,这是圆教所立的智慧。《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6b)︰
“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中略)一心三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从观得故受智名。”
因之,不次第的三智系唯一佛智。即能成的三观是一心圆观,故所成的三智亦一心中得,非纵非横,如伊字三点、天主三目,三即一、一即三。虽云空智但非空智,即假智,即中智;假智、中智亦然,即一三三一,三三融即,自在无碍。
《法华玄义》卷三(下)谓(大正33‧714a)︰“圆三智者,(中略)一法即三法、三法即一法,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智。智即是境、境即是智,融通无碍。”
是故三智非三级,其间亦无胜劣,全是唯一佛智。然将此唯一佛智的不次第三智分次第而说,乃因论说时之必要方便。虽次第而说,然非令法有纵有横。
(二)分凡圣的智慧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三种︰世间智是外道凡夫的智慧,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的智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云(大正16‧500c)︰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悕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入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外道凡夫的智慧系以有无的执见为本,作种种构想分别,不能离世间,故名世间智;二乘的智慧观苦、空、无常、无我等,虽出世间,但尚堕自共相、厌生死、欣涅槃,故名出世间智;唯佛菩萨的智慧究竟,达诸法皆空之理,无有无相,无取舍想,人法俱空,故名出世间上上智。
(三)分佛智为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三种︰观第一义,断惑无染,名清净智,是佛第一义谛的智慧;了知四种一切法相,名一切智;于一切法不假方便思虑即知,名无碍智。后二智都是佛的世谛智。《地持经》卷三云(大正30‧901b )︰“彼一切烦恼习究竟断智,是名为清净智。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一切时无碍智,是名一切智。(中略)于一切法了达无碍,是名无碍智。”
(四)指外智、内智、真智︰外智乃通达外在诸有事物与事实的智慧,内智乃向内断惑解脱的智慧,真智乃究竟达第一义真实境的智慧。《宝藏论》〈离微体净品〉谓(大正45‧147b)︰
“何谓外智?分别根门识了尘境,博览古今,该通俗事,此为外智。何谓内智?自觉无明,断割烦恼,心意寂静,灭有无余,此为内智。何谓真智?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无二,故名真智。”
(五)指俗智、真智、中道智︰俗智是观照诸法差别的俗谛万有之智,真智是观照无差别平等的真谛空理之智,中道智是不偏真俗两边而观照的智慧。出自《华严大疏钞》卷一(上)。其中,中道智有真俗双照与双遮二意。《华严大疏钞》卷十八谓(大正36‧137a)︰“俗即真故非俗,真即俗故非真,非真非俗即是中道。”此即双遮之义。又谓(大正36‧137a)︰“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为妙有,空有不二两相历然。如波即水而恒动,水即波而恒湿。”此即双照之义。这是佛果上的智。
(六)指加行、根本、后得三智︰出自《成唯识论》卷十。
◎附︰印顺〈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摘录)
《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初品〉经上(以下经论文,并见《智论》卷二十七)说︰“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是连续的,论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解说道慧、道种慧︰“道”,论举一道……一百六十二道,“无量道门”。论文没有明确的分别道慧与道种慧,但道慧与道种慧总之是菩萨的二慧。第二段论说︰
问曰︰“一切智、一切种智,有何差别?”答曰︰“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中略)佛是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有如是无量名字,或时名佛为一切智人,或时名为一切种智人。”
第二段所论的,是一切智与一切种智,这二智是佛智。或说声闻得一切智,那是“但有名字一切智”,其实佛才是一切智,佛才是一切智人,一切种智人。成佛,应该一念心中具足一切的,但经上说︰“欲以道种慧(或简称“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似乎有先后的意义,所以论文在第二段末,第三段初说︰
“问曰︰如佛得佛道(菩提)时,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答曰︰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种智,而未用一切种智。”(约用有先后说)“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先说一切种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刚三昧,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心中得”。上文说︰“道智名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菩萨最后心,下一念就是“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智,是先后而不能说“一心中得”的。道,无论是道慧、道种慧,或道智、道种智,总之是菩萨的智慧,论文说得非常明白,如说︰
“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一切善法,尽名为道。此道中思惟分别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经后说︰道智是菩萨事。”“问曰︰佛,道事已备故,不名道智;阿罗汉、辟支佛诸功德未备,何以不名道智?答曰︰阿罗汉、辟支佛道,自于所行亦办,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菩萨所修成)佛(之)道,大故,名为道智;声闻辟支佛(所修之)道,小故,不名道智。”
道智是菩萨智,“道是行相”,也就是修行的道。佛已修行圆满,更无可修,所以不名道智,名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二乘中,阿罗汉与辟支佛,也是“所作已办”,与佛同样的称为“无学”,所以二乘不名为道智。本来,二乘的因行,也是可以名为道的,但比佛的因行──菩萨遍学一切道来说,微不足道,所以不名为道智,而道智与道种智,成为菩萨智的专称。总之,在《智论》卷二十七中,“一心中得”的,是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佛智;道智或道种智是菩萨智,论文是非常明白的!
天台学者的“三智一心中得”,应该是取《大品经》〈三慧品〉的三智,附合于初品的“一心中得”。〈三慧品〉的三智是︰“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这是将二乘、菩萨、佛的智慧,约义浅深而给以不同的名称。一切智是佛智,从《小品般若》以来,为大乘经所通用。《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正义,也说一切智是佛智。佛才是一切智者,二乘那里能说一切智!《智论》引〈三慧品〉,也说︰“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所以〈三慧品〉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显示智慧的浅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萨、佛智的浅深次第,与“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相糅合,而说“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学而不是《智度论》义。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论文是这样的明白。
[参考资料] (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六;《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摩诃止观》卷三(上);《金光明玄义》卷上;《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上;《观音玄义记》卷三;《佛祖统纪》卷六。(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