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有
(一)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与“三界”同义。“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称为“三有”。《菩萨善戒经》卷一(大正30 ‧966b)︰“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大智度论》卷三(大正25‧82a)︰“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
(二)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生称为生有;从生到死之间称为本有;死称为死有。此说不立中有,与小乘有部宗等所立之“四有说”不同。根据《异部宗轮论》所载,小乘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等,主张此“三有说”,以为在死于此、生于彼之际,即使时与处相隔,其间亦无一有。
(三)有漏的异名︰有漏是三有之因,为其所依,系其所摄,故名为三有。
(四)指数论外道所立的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三者︰《金七十论》卷中(大正54‧1255b)︰
“(一)因善成就,(二)由自性成就,(三)从变异得。因善成就者,如迦毗罗仙人初生共四德生︰(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是四种德因善得成就,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何者自性成就?自性成就者,如皮陀传说,昔时梵王生有四子,一名娑那歌,二名娑难陀那,三名娑那多那,四名娑难鸠摩罗,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十六岁时四有自然成,谓法智离欲自在,譬如见物藏自然而得。此四物不由因得故,故说自性成。变异得有者,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说变异得。”
此三有相当于佛法所说的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若为四德所熏习,则轮转于梵天等处。反之,若为四非法所熏习时,则轮转于兽道等恶处。
[参考资料] (一)《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