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漏(梵traya āsravāḥ,巴tayo āsavā)


  即欲漏、有漏、无明漏。漏,流注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能从有情的六根漏泄过患,令有情于生死中流转不息,故别称为漏。欲漏是欲界的烦恼,有漏是色、无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三界的痴烦恼。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谓(大正12‧495b)︰“三漏者,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名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名有漏;三界无明名无明漏。”
  三漏总计有一○八种烦恼。其中,欲漏有四十一种。即就四谛的见惑而言,苦谛有根本烦恼的十使;集、灭谛则除身、边、戒禁取三见外,各有七使;道谛则除身、边二见外,有八使,总计三十二惑。合并修惑的贪、瞋、痴、慢四根本烦恼,共有三十六惑,扣除四谛、修道的五部痴,成为三十一惑,再加上随烦恼的无惭、无愧、睡眠、掉举、惛沈、悭、嫉、忿、覆、悔十缠,则有四十一种。有漏有五十二种。色、无色界无瞋,除去五部内的瞋,则各有三十一惑,总计二界有六十二惑,再除去二界五部的痴,则为五十二惑。色、无色界虽也有惛沈、掉举二缠,但依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的主张,认为其量极少,且非自力所起,故不说。合说上二界之烦恼为一有漏,乃因彼等三义同故。即︰(1)同为无记性;(2)同为缘内身而起的内门转之法;(3)同依定地而生。
  无明漏,谓三界五部之无明,总有十五。盖无明为三有生死之根本,故别立为一漏。《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谓(大正27‧244c)︰
  “欲界有情所以住欲界者,由彼期心于欲、□乐于欲、钦羡于欲、希望于欲、思求于欲、寻访于欲、耽湎于欲,是故欲界烦恼等,除无明,立欲漏。色、无色界有情所以住色、无色界者,由彼期心于有、□乐于有、钦羡于有、希望于有、思求于有、寻访于有、耽湎于有,是故色、无色界烦恼除无明,立有漏。三界有情所以期心欲有,乃至耽湎欲有而住三界者,皆由无知之力,是故三界无明立无明漏。复次欲界有情虽亦求有而多求欲,是故欲界烦恼等除无明,立欲漏,色、无色界有情全不求欲但求于有,有作是说,虽亦求欲而多求有。”
  《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亦云(大正31‧725b)︰“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此复云何?依外门流注故立欲漏,依内门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二者意义大致相同。
  [参考资料] 《大乘义章》卷五;《长阿含经》卷二、卷八;《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顺正理论》卷五十三;《涅槃经会疏》卷二十;《法华文句记》卷一(下);《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俱舍论疏》卷二十;《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