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祇百劫


  指菩萨由发心至成佛果之间的修行时限。“三祇”是指三阿僧祇劫,“百劫”是百大劫的略语。
  “阿僧祇”意为无数或无央数,乃数目之最大极限,非算数所能知。“劫”是时间,意为“长时”,即长远的时间。“三阿僧祇劫”是菩萨积集菩提资粮的时限;“百大劫”是菩萨为得佛身相好、修福业所须的时限。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所述,菩萨在成佛果之前,首先须长时积贮菩提资粮,其次修相好之行,继之下生王宫,最后于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成道。此四阶中,第一阶即三大阿僧祇劫,第二阶即百大劫。三祇中,初阿僧祇间,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阿僧祇七万六千佛,第三阿僧祇七万七千佛。其间,更修六度行,但以未断惑,故其行属有漏行。
  三祇过后,修百劫相好业。菩萨于此时限中,须积集深妙福德,以成三十二相之业。即以百福庄严一相,三十二相完成,历时百劫。
  三祇百劫之说,亦见于《俱舍论》卷十八,然《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摄大乘论》卷下等,唯举三祇,不别说百劫。故古来智顗、法藏诸师以三祇百劫之说为小乘所立。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四、卷二十七;《华严五教章》卷二;《唯识论同学钞》卷九之二;《授决集》卷下;《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顺正理论》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