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能变(梵trividha-pariṇāma,藏gyur-barnam-gsum)


  唯识家为立万法唯识所变之理,类别能变的识而得三种能变。“能变”为梵语parināma的汉译,近人霍韬晦译之为“转化”,日本学者译之为“转变”。此种“能变”有三种,故谓为三能变。即︰
  (1)异熟能变︰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指八识中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异熟原有多义,此处唯取其异类成熟之义,即因是善恶,而果为无记,故云。亦即依善恶业因,招爱非爱之果,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八识之中,第七识非异熟,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谓(大正31‧7c)︰“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亦即第八识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故名真异熟,又名异熟识。
  (2)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指第七识,即末那识。称第七识为思量,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故取此名。第六识亦审细思量,然间断不恒;第八识相续不断,但无审细思量。前五识二义俱缺,故以恒审思量独为第七识所专有,而名之为思量。
  (3)了境能变︰又作了别境能变、第三能变,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前六识了别色、声等粗显之境,故名之为了别境识。《唯识论述记》卷二(末)云(大正43‧298b)︰
  “以前六识同了粗境,异七、八故,合为一名。问︰此前六识亦缘细境,如佛六识等,何故但名粗?答︰(一)多分故,(二)易知故,(三)诸有情共可悉故,(四)内外道皆许有故,(五)大小乘所极成故,(六)不共义故。七、八二识不粗了故。”
  除上述之外,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第八异熟识摄藏等流、异熟二习气。此中,等流习气为一切法的种子,作为亲因缘而变生现行;异熟习气为善恶业种子,作增上缘,资助等流习气,变生第八识及前六识的异熟果。以种子成为能变,故称因能变。又,八识各各变现见、相二分,起能缘、所缘的作用;此八识为种子的果,故称果能变。亦即第八识有因、果二能变之义,其他识只有果能变之义。如此,由因、果二能变变生世界一切诸法。
  ◎附一︰霍韬晦〈唯识与识转化〉(摘录自《绝对与圆融》)
  识转化(vijñāna-pariṇāma)的意义
  世亲认为“境”(vijñapti)是一种存在,它的内容是由“识”(vijñāna)的状态转化(pariṇāma)而来才得以呈显的。所以识是境存在的依据,也即是现象的起源。真谛译的《转识论》说(大正31‧62c)︰“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诸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中略)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世亲“唯识”的意思,正是要以“识”来统摄现象界的一切法。
  对玄奘“识变”一词之辨正
  玄奘把“识转化”一词译作“识变”或“识所变”,把“转化”(pariṇāma)译作“转变”或“变化”,这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仿佛识自身凭借一种力量以变起境(客体之存有事),而不是识自身转化为境,故中国传统的唯识宗,很明显地有“识为真,境为妄”的观念。
  考世亲在研究大乘佛学之前,对数论有相当深入研究。根据数论的观念,是说宇宙万法都是从“物原”转出,物原固然是真实,但万法亦非虚妄,因为这是在物原自身解体之后,才“转成”万法的,这是一种存在状态的转换,而不是真妄的对立。世亲选取了pariṇāma一字来表达他的意念,当与数论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应当依印度的传统,把vijñāna-pariṇāma译为“识转化”。
  阿赖耶识的结构与转化的可能
  上文说过,世亲“唯识”的意思是要以“识”来统摄现象界的一切法,识是境(现象界)存在的依据,境是由识转化而得以呈显,现在要谈的是识何能转化为境?
  唯识宗认为现象的本源是“阿赖耶(ālaya)识”,不论是个体生命(我)或客观的存在世界(法),都是从阿赖耶识转化出来。《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阿赖耶识的转化有两种︰“(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说的就是有执受性质表相(upādivijñapti)的转化和作为处表相(sthānavijñapti)的转化;前者转出个体生命,后者转出客观的存在世界。
  但是,阿赖耶识如何由“一个”识而转化出一切存在呢?世亲的解说是因为阿赖耶识是一个“拥有一切种子(bīja)的存在”。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的内容,与阿赖耶识是一个整体性的关系,它的能量就是阿赖耶识的能量;种子的数目无量,因此阿赖耶识便能转化出无量的存在。
  阿赖耶识的存在状态是异熟性的,所谓“异熟”,即是一种因果酬答的关系。一切阿赖耶识转化出来的存在,都受前时的善、恶业(活动)决定,前时的业是因,现时的存在状态是果,由因到果之间,经历了变异的阶段,所以称为“异熟”。因果连绵相续,形形色色的世界便自阿赖耶识中连绵不断地转化出来。世亲比喻阿赖耶识的转化活动“像奔腾的大河一样地前后不断”,即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阿赖耶识一方面酬答前时的善、恶业,由此而转化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一方面又受当前的善、恶业所熏,由此再引起将来的酬报;生命就是这样的轮回相续。人究竟是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就由人的善恶业来决定了。
  由此可见,唯识宗的“识转化”理论,不但解释了现象世界的来源,而且对人生的方向,也提供了指示和答覆。
  ◎附二︰横山□一着‧李世杰译〈世亲的识转变〉(摘录自《唯识思想》)
  其次,我们来检讨第一颂的最后部份“此能变唯三(其转变有三种)”。据前文所说,“识转变是识,是分别”,也就是指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的心的作用。然而,唯识瑜伽行派共立八种识,即︰除了从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外,再加上了作为深层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和根源心的“阿赖耶识”,故成八识。
  世亲将此八种识,分类为如下之三种转变。用第二颂以下的表现来说,是如下三种︰
     ┌(1)是异熟而持有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转变
  转变─┼(2)以阿赖耶识为所缘而叫做末那之识
     └(3)了别(=可得)境的六识
  简单说,(1)是阿赖耶识,(2)是末那识,(3)是六识。如此,从识=转变之立场,把从来的八种识,作为三种的转变来分类、整理,这才是《唯识三十颂》的意义所在。又经量部把转变称为种子的转变,即只就心的深层性过程来认取转变的。故经量部是从《大乘成业论》的见解,进一步开展出的。六识即包含表层之心理过程的整个活动,而用“转变”一语来掌握,这就是三十颂的意义所在。“转变”变成了代替“识”或“分别”,或者是把“识”、“分别”存在的状态,表现为更适当的言词所使用的。(中略)
  那么,阿赖耶识的转变,是以转识的转变即“分别”为原因的,是种子从未成熟的状态而变化为已成熟的状态的意思。与此相对,转识的转变,是以其种子的变化为原因而“分别”的意思。即︰转变可分为(1)种子的变化和(2)转识的分别两个意思。但在此,把心的活动,作为是持有所谓的有机的互相为因果性来了解之时,对于“转变”,应该要再加上一个重要的意思,现在为要使问题明了起见,用图来表解如下︰
  ┌──┐ (种子生现行) ┌──┐
  │阿︵│ ──────> │  │
  │赖种│         │转分│
  │耶子│         │识别│
  │识生│         │的︵│
  │的种│         │转现│
  │转子│ <────── │变行│
  │变︶│ (现行熏种子) │ ︶│
  └──┘         └──┘
  简单说明上图︰(1)是从阿赖耶识中已达已熟位之种子而生“分别(=现行)”,(2)是其“分别”乃把自己的作用(活动)的影响,作为种子(习气)而植于(=熏习于)阿赖耶识中,(3)是其植下来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慢慢生长,再生新的分别于未来。据后来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等书之表现来看,
  (1)是“种子生现行”的过程,(2)是“现行熏种子”的过程,(3)是种子生种子的过程。
  [参考资料] 《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卷四、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