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藏(梵trīṇi piṭakāni,巴tīṇi piṭakāni,藏sde-snod gsum)
佛教圣典的分类。指经、律、论三种圣典。可分为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两大类。兹分释如下︰
[小乘三藏] 指部派佛教的三藏。包含释尊时代的法(经)与律,以及部派时代的论。三者之结合,即成为小乘三藏。其形成过程略如下述︰
(1)法与律︰若将教法做具体性的分类,通常都分为经律论三藏。在释尊时代,实际上存在的教法是“法与律”(dhamma-vinaya)。“法与律”也就象征着佛教这个宗教。进入“法与律”的话,也就等于是进入了佛教。
此处之“法”(dhamma)是指“佛所说的教法”。这些教法后来就结集为经藏。但在这些容纳法的经典中,并不只包含佛的直接说法,同时还包含一些出家与在家的佛弟子、梵天与帝释等神祇、夜叉、鬼神等等所说的法。而这些佛陀之外天人等众生所说的法,也都经过佛的印可证明,是正确的法,因此也可以视之为佛说。
所谓律(vinaya),是佛教出家教团日常生活规则的总集,由于这些规则都是佛所制定的,所以可包含于广义的佛说之中。总之,从释尊在世时开始的原始佛教时代,“法与律”是佛教法财的全部。
早期的经、律,是只用口传而未形诸文字的。佛教经典的书写笔录,根据巴利系统所说,在西元前一世纪锡兰王婆他伽玛尼(Vaṭṭa-gāmaṇi)时代,巴利圣典开始变成锡兰文字。在北方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依据第二世纪所编集刻在铜板上的《大毗婆沙论》,我们推测大概这个时候已有书写经典的风气了。总之,佛教是最先开始将经典书写笔录下来的非官方或商业团体,打破了印度口耳相传的古习。
(2)《阿含经》的成立︰在第一次结集中,结集了“法与律”,法就是经典的内容,经典就逐渐地被整理完成。最初这些教法并没有五部与四阿含的分类组织,而是在传承期间才被分类整理的,这就是《阿含经》(āgama)四种或五种的分类。但直到现在,我们仍不十分清楚这个分类是何时确定的,大概在佛教分裂为部派以前,也就是在原始佛教时大体上就已经有分类了吧。因为在部派佛教时代,《阿含经》分为五种或四种的说法,已经在各部派中流传了。
现存的《阿含经》有属于巴利佛教的五部(《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与中文本的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以及它们的一些异译。而且汉译的四阿含并不属于同一个部派,他们原本分别属于各部派,并未经过整体安排即翻成中文而成为四阿含。本来在十八部或二十部的各部派里,他们所流传的经藏都有四种或五种的《阿含》(部)。在巴利文中虽然称“阿含”为“部”(nikaya,尼柯耶),但在巴利佛教中也有阿含这个名称。“阿含”(āgama)一词是“传承”的意思,指的是从释尊时代所传承下来的经典。所谓“部”,是指将经典依照部类来分类的意思。
(3)律藏的成立︰在第一结集中所结集出来的“律”,到后来逐渐的被整理组织,而成为今天所传的各部派的律藏。律藏的组织大体可分为止持戒(禁止事项)与作持戒(遵守事项)两种。止持戒指的是比丘的二五○戒和比丘尼的三四八戒。这些戒条的数目依部派的不同而有差异,将这些戒条分类整理出来的大纲,于各部派都是共通的。在律藏中对戒条也有加以分别解说注释的文字,这个就是经分别(Sut-tavibhaṅga)。
作持戒包含的是出家教团的生活规定,如出家受戒、布萨、雨季安居、自恣,及其他关于衣食住等问题的规定。并且包含有对这些规定的注释说明,这叫做犍度部(Khandhaka)。除了上述这两部份以外,后世加上的附录称为附随(Parivāra)。
如上所述,巴利律藏是︰{1}经分别,大分别与比丘尼分别;{2}犍度部,大品与小品,计二十二犍度;{3}附随。律藏就是由这三部分所组成,其他部派的律藏也大体相同。现存各部派的律藏有巴利律、汉译五种、西藏律一种,共计有七种。
┌────────┬─────────┐
│(一)巴利律 │南方上座部所属 │
├────────┼─────────┤
│(二)五分律 │化地部所属 │
├────────┼─────────┤
│(三)四分律 │法藏部所属 │
├────────┼─────────┤
│(四)摩诃僧祇律│大众部所属 │
├────────┼─────────┤
│(五)十诵律 │说一切有部所属 │
├────────┼─────────┤
│(六)有部新律 │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属│
├────────┼─────────┤
│(七)西藏译律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属│
└────────┴─────────┘
上列表中第(六)与第(七)是同一个,但第(六)项“有部新律”是不完全的译本。第(七)项“西藏译律藏”则是完全的,其梵本的一部份在基尔基特(喀什米尔北部)出土,且已被刊行。
(4)论藏的成立︰第一次结集以后,对经和律都做了分类整理,并将难解的语句下定义加以说明。对教理和修行法也加以体系化,对律的戒条与作法规定也有所说明,并加以体系组织化。像这样对经(法)与律的种种研究称为对法(abhidharma,abhidhamma,阿毗达磨)和对律(abhivinaya,阿毗毗奈耶)。对于律的研究是加在律藏的最后做为附录,但在经的研究方面,由于阿毗达磨的叙述与表现方式和经典不同,所以不能加在阿含经中。但是它的初期阶段的注释与综合,在阿含经里还是可以看到。
可是,在阿毗达磨的研究逐渐发达以后,不久就产生了无法纳入经典的不同的文学形式,这种独立的文献就被称为“阿毗达磨”(Abhidharma,Abhidhamma,论书)。将这个集录起来就称为论藏(Abhidharma-piṭaka,Abhidhamma-p.),这就是论藏的成立。论藏的成立,被认为是原始佛教时代已经过去,而开始进入部派佛教的时代。在这时经藏与律藏已经成立了,于是各部派做为原则的经律论三藏都保持传承了下来。
三藏中,经藏与律藏方面,部派间共通和类似的部份很多,论藏方面虽然多少有类似之处,但不同的地方则相当多。在三藏中经藏与律藏的源泉是释尊的说法与施设,经过第一结集在原始佛教时代流传,这是当时所有佛教所共通的。而论藏的研究则是从原始佛教时代才开始,其成立与结集,是部派时代各部派的个别情事。实际上,部派的特征可以说就是论藏。
现存诸部派的论藏有巴利七论、说一切有部七论,及被认为是属于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论》。《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巴利七论与说一切有部七论全体的综合。巴利七论与说一切有部七论之间虽然没有相对应的内容,但却包含了两者初期、中期及后期所成立的经文。表列如下︰
┌───────┬───────┐
│巴 利 七 论│说一切有部七论│
├───────┼───────┤
│法 集 论┐ │集异门论┐ │
│分 别 论┤初期│法 蕴 论┤初期│
│人施设论┘ │施 设 论┘ │
│论 事┐中期│识 身 事┐中期│
│界 说 论┘ │界 身 论┘ │
│双 论┐后期│品 类 论┐后期│
│发 趣 论┘ │发 智 论┘ │
└───────┴───────┘
这七论应该是在西元前二、三百年间发展形成的。后来,这七论的注释书与教理纲要书也相继作出来,这属于三藏圣典以后的藏外文献。
[大乘三藏] 以上所述是部派佛教圣典经律论三藏的概说。《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曾有“贪着小乘三藏学者”的语句,同样的,中国佛教所称的三藏教也是指小乘教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论是说“三藏教”或“三藏学者”,这时候的“三藏”通常都是指小乘部派佛教的经律论而言。
另外,像玄奘三藏或义净三藏,他们也被称为三藏法师,这是通晓三藏圣典或一切圣典的意思。这种头衔是学僧的最高荣誉。
可是中国人在编列一切经的目录时,也将大乘教分为经律论三藏,但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中并没有“三藏”这个称呼。前面也提过,在印度的经与论方面也有大乘佛教,但因为大乘没有出家教团,所以就没有必要制定教团规律的律藏。可是到了后世的大乘,如大乘佛教的根据地──那烂陀寺,有数千位僧侣生活在一起,因此生活规定就是必要的了。于是大概就沿用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藏,来做为生活上的规范。也就是说,虽然是大乘佛教,但是却沿用小乘佛教的戒律,并未另制作律藏。
中国的大乘佛教把《梵网经》(梵网戒)与《善戒经》(瑜伽戒)当成大乘戒,但《梵网经》在印度大概已经没有了。而虽然瑜伽戒是印度瑜伽行派所说,但不论梵网戒或瑜伽戒,与小乘部派的戒律与律藏都不相同,也不是教团日常生活的规定。因此我们不能视之为印度大乘教团实际应用的戒律。
关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与论书,依照其成立年代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另外,即使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其成立的地点与所崇奉的学派也并不相同。不过并不像小乘有那么多的派别。
譬如说,从初期大乘经典中可发现︰在同样的般若诸经里,在六百卷中的《大品般若》《小品般若》与《金刚般若》,他们应用不同的用语,也有不同的倾向。另外《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也各含有不同的思想与语言,相互之间也缺乏连系。这大概是由于成立的时代、地域与经典作者思想倾向不同的缘故吧。
到了中期大乘,有如来藏、佛性系统、瑜伽行派系统与中观派产生。这些系统与学派内异说纷起,绝不属于某一部派或某一学派,其思想也不是统一的。因此印度并不曾像中国那样,曾将大乘佛教文献做完全的综合或分类整理。(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附︰谷响〈什么叫做三藏〉(摘录)
三藏是佛教圣典的分类总聚,即一切佛教圣典可分摄为三类︰(1)素怛缆,旧称修多罗,意译为经,新译为契经。(2)毗奈耶,旧称毗尼,意译为律,新译为调伏。(3)阿毗达磨,旧称阿毗昙,意译为论,新译为对法。又阿毗达磨或称为摩得勒伽,或又名为邬波题铄。这三种圣典的汇集,都称为藏。
三藏的名义,如唐‧宗密《盂兰盆经疏》卷上说︰
“三藏者︰(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经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生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是妙慧。此教诠于慧学。”
三藏的作用是显示戒定慧学︰其中素怛缆藏所显示的,是趣向解脱的教法,这就是定学。毗奈耶藏所显示的,是实际行为的训诫,这就是戒学。阿毗达磨藏所显示的,是阐扬抉择佛教法义,这就是慧学。又这三藏虽是各诠一学,但也往往交互显示三学︰即素怛缆藏显示定学,但有时也显示戒学和慧学。毗奈耶藏显示戒学,但有时也显示定学和慧学。阿毗达磨藏显示慧学,但也有时显示戒学和定学。如《大毗婆沙论》卷一说︰
“若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若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若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中略)有作是说︰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若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
又三藏所显示三学的广狭也有差别︰即素怛缆藏能显示戒、定、慧三学,毗奈耶藏显示戒、定二学,阿毗达磨藏只显示慧学。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说︰
“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所以者何?要依此藏所化有情解了三学,由此藏中广开三种所修学故。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奈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广释别解脱律仪学道圣教为所依止,方能修治净尸罗故;依净尸罗生无悔等,渐次修学心得定故。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要依此藏增上慧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广开示简择诸法巧方便故。”
《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也同此说。
三藏的建立,据《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说有九种因缘,即建立素怛缆藏是为了︰(1)对治疑惑,(2)显示三学,(3)能说法义。建立毗奈耶藏是为了︰(1)对治苦乐二边受用,(2)成立戒定二学,(3)成满法义。建立阿毗达磨藏是为了︰(1)对治自见取执,(2)成立慧学,(3)能于法义抉择善巧。这是说三藏的建立各有三种意义。《大乘庄严经论》卷四、《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也同此说。又唐‧窥基列举建立三藏不增不减有十义,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诸藏章〉所说。
[参考资料] 龙山章真《インド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