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观


  (一)指天台宗所立空观、假观、中观三种观法︰称为空假中三观。系依《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即观色心诸法无性空无,名空观。不住诸法空,进而更观如幻之假有,名假观。双照空假二边,观诸法绝待不二者,是名中道观。
  此三观,于天台藏、通、别、圆四教中,正是别、圆二教的观法,但就其要义而言,亦可配属四教,故今先总说明“四教之三观”。凡观法,皆是将理论性的教理付诸实践的方法,故《四教义》卷一云(大正46‧724a)︰“四教,还从前所明三观而起,为成三观,(中略)三观还因四教而起。”
  四教三观展转互为起因,故得以空、假、中三观,配属于藏通别圆四教。兹略述如次︰
  (1)空观︰正属藏、通二教,不过二教空观的方法不同,有所谓析空、体空之别。藏教之空观,乃分析色心诸法而终归于空理,是为析空观。通教更进一等,直接体达诸法如幻即空,令入空理,是为体空观。两者同样能断破界内见思惑。然此二观终究偏于空之一理,故名为但空观。相对于此的别圆二教之空观,名不但空观。
  别教之空观,系空、假、中对立并存,故非但空;圆教之空观,空与即假即中圆融而存,故亦非但空。而在通教,于利钝二根机修观时,有时会令利根者由但空观进入不但空观,如圆接通、别接通即依此理由而来。
  (2)假观︰正属别教。天台宗对于假,分为在迷众生情见的生死假,以及圣者以出世间眼所照的建立假二种。前藏教与通教之空观,其从假入空之时的假,即属于生死假,未达建立假。至别教则机教均进,故不满足于从假入空之偏空,进而更以从空入假之观,于空之上安立假差别,此即建立假。
  别教之特质,在于观无量四谛,建立恒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因此在以三观配属四教时,比照其特质,将假观隶属别教。又,别教与圆教的假观不同,别教的假观,以不相即于空中的隔历之假为对境,能断尘沙之惑;圆教的假观则以即空即中之妙假为对境,能同时断三惑。
  (3)中观︰正属圆教。此实为最极无上之观法,双照双遮空假二边,观遮照不二。如此圆教之中观,系同时无碍地观空假融即,一而三、三而一之中理,因此又称不但中观。相对于此,别教的中观,乃观相离于空假的个别中理,故名为但中观。
  不过,于别教修此但中观时,已于十住、十行修空假二观,破见思、尘沙烦恼,故从行人实得看,此时三观一心,几同于不但中观圆修之境地。因此观成入初地时,证圆融三谛之理,断一品无明,别人即成圆人。别教之地上,有全修不但中观而成就断证者。
  其次个别就“别圆二教的三观”来说。本来空、假、中三观乃别圆二教特有的观法,藏通二教,只不过暂时采用三观中的一部分而已。别教三观,称为别相三观、次第三观,圆教的三观,名一心三观或不次第三观。
  别教的三观,乃观隔历三谛之理,故空、假、中三观,就横而说即成隔历,就竖而言即成次第。如《璎珞本业经》所说的三观即是。
  所谓从假入空观,即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故名。从空入假观者,知空非空,以破空入假,故名。中道第一义谛观者,于空观时用空,假观时用假,为双存之方便,得入中道,即一味平等,双照空假,故名。但于中道观时,双存空假、双照空假,乃未离有为造作之领域,因此不能双照、双遮、遮照不二。修以上三观,俨然有次第之别,首先以空观,观空谛之理,破见思惑,成一切智;接着以假观,观假谛之理,破尘沙惑,成道种智;最后以中观,观中谛理,破无明惑,成一切种智。故空、假、中三观不能互相融通。
  圆教的三观,乃于一念心上,同时无碍地观圆融三谛之理的融妙自在。《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5b)︰“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观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即三,不可思议。”又卷五(上)云(大正46‧55b)︰“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如此,以一念心为所观境时,一念心即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空观谓一念即圆空之观;假观谓一念即妙假之观;中观谓观一念即具德之中。三观皆破情立法,归于绝待而成就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观其谛理,则三谛圆融;破其惑,则三惑同断;得其智,则三智一心中得。圆教三观,虽有所谓名随德用的分别安立义,但恒会归于体一、互融义。
  然对此观境的一念心,赵宋的天台家有所争论。四明知礼以为心、佛、众生,三者虽悉同此一三千法,然就其近要以观自心,其心即第六识阴妄的一念。而山外派诸师,则以为生、佛为所造,心是能造,就能造之心以观,其心即八、九识清净之真如心。此中以四明之说为天台观心之正义。
  (二)指律宗所立的性空、相空、唯识等三观︰此三观顺次为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的观法。又称南山三观或南山三教。
  初,性空观者,指声闻、缘觉二乘所修,以机小智劣故,必待分析诸法体性,方能观性空无我之理,故名性空观。此相等于天台家的析空观。《行事钞资持记》以析空虽为性空观之正道,然也有由体空而入者,如其卷中四(下)云(大正40‧350b)︰“其中须分利钝,利者体法即空,钝者析法见空。”
  其次,相空观者,乃小菩萨所修,机根胜于二乘故,能直接观诸法之本相乃无相空,故名相空观。《行事钞资持记》卷中四(下)特别叙述小菩萨之所以有此观之由,即(大正40‧350c)︰“小菩萨者虽发大心,未穷心本,故设此观,空诸尘境。”
  最后,唯识观者,乃大菩萨所修。以机根最上明利,能观知心外诸法本无,唯“识”真实故,名唯识观。《资持记》解释“识”,举出下列二说(大正40‧350c)︰“言识则表于内心,或真妄和合为阿黎耶识,谓真能随缘,与妄俱起故。或云真识,即是常住本净真心,即是中道一实境界。”其后就修观云(大正40‧350c)︰“一者直尔总观,谓观念性即是真识,其体清净平等周遍,含摄诸法,出生无尽,究竟一相寂然常住。二者历事别观,一切时中随缘动念,衣食四仪,若善若恶,皆能了知一识流变。”
  其中“直尔总观”,乃上智深位所修;“历事别观”乃末世初心所修。
  (三)《圆觉经》所载三种修观的精神状态︰即奢摩他(śamatha)、三摩钵底(samāpatti)、禅那(dhyāna)。该经云(大正17‧917c)︰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上文中,“奢摩他”是“止”之义,指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而不起座,便入涅槃。即所谓静观,宗密名之泯相澄神观。“三摩钵底”是“等至”之义,即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是所谓幻观,宗密名之起幻销尘观。“禅那”是“静虑”之义,指唯灭诸幻而不取作用,独断尽烦恼便证实相。是所谓寂观,宗密名之绝待灵心观。此三观总成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略疏》卷下谓单修三观名为“单修三观”。即有三轮。次以一观为头而兼余二观,交络有七,三七故成二十一轮。名之交络三观。次以圆觉慧圆修三观名如意圆修观。唯有一轮。故总成二十五轮。
  关于此三观与天台空假中三观之同异,《圆觉经略疏》卷下一云(大正39‧559c)︰
  “与天台三观则义理同而意趣异。同者︰(一)泯相即空观也,(二)起幻即假观也,(三)绝待即中观也。异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法性相;此多约心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
  (四)《注华严法界观门》所立的法界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此中,真空观是理法界,即住于平等观,观诸法之事色悉空,其空之当体亦不异色,故真理泯绝有无之情计,无所寄显。理事无碍观是理事无碍法界,谓观万象差别之事法与平等无差之理法镕融相涉、无碍自在。周遍含容观是事事无碍法界,即观万象差别之事法无碍自在,一多相即相入。盖所观之境虽同一心法界,而能观之智有浅深,故有此三重观之不同。
  (五)指从行观、附法观、托事观︰此中,从行观又名约行观,谓唯于万境观一心;不就事义或法相,而专约行门修十乘等观,故有从行之称。附法观谓附于诸法相而修圆观。即约四谛五行等法相,入一念心以成其观,故名附法。托事观谓假托事义以修观。即如云王舍城,观王为心王,舍为五阴,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阴则舍空,空为涅槃城。
  又,此观法有通别,所谓十乘观是通,三种观法是别,故《十不二门枢要》卷上云(卍续100‧223上)︰
  “十乘者,三种观法之通体也。托事、附法、从行者,三种观法之别相也。以依表托之事修十乘者,曰托事观;以依法门之相修十乘者,曰附法观;除前二外,以依万境修十乘者,曰从行观。荆溪之文,乃揽十乘,通体而为从行别名,故从行观云十乘,如别章。”
  (六)指观嘱观、观知观、观行观︰观嘱观谓依前五识缘五尘境,观知观谓意识相应之解知,观行观谓正依定力,推度境界而行观法。《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三云(大正57‧532b)︰
  “凡观有三︰(一)观嘱,谓如眼见色。经云︰严显可观。又云︰不能远观。又光记引婆沙释色名有见云︰以眼名见,观照色故。(二)观知,谓解知故。序分义云︰如来观知历历了然。因明入正理论云︰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三)观行,谓今十三观等即是也。”
  若将此三观配三分别,则观嘱观是自性分别,观知观是计度分别,观行观是随念分别。
  [参考资料] (一)《法华经玄义》卷一;《金光明经玄义》卷下;《维摩经略疏》卷七;《维摩经疏记》卷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四;《宗镜录》卷三十五;《止观义例随释》卷六;《止观纂要》卷六;《止观见闻添注》卷五之一。(三)《圆觉经大疏》卷下之一;《圆觉经集注》卷下;《御注圆觉经》卷上;《圆觉经类解》卷三(本);《圆觉经要解》卷下;《圆觉经直解》卷下;《圆觉经近释》卷四;《圆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上。(四)《华严五教止观》。(五)《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止观义例随释》卷六;《止观义例纂要》卷六;《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解》。(六)《净土法门源流章》;《传通记糅钞》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