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身(梵trayaḥ kāyāḥ,藏sku-gsum)


  佛的三种身。又称三佛或三佛身。其名称、种别在经论中有多种异说。玆举其中最主要者如次︰
  (一)法身、报身、应身︰这是古来被广泛采用的三身名称,论及诸种佛身义时,多用为标准。法身由真如的理体所证显;报身是酬报因位无量愿行的相好庄严身;应身是应所化众生之机感而化现的佛身。以释迦牟尼佛为例,王宫所生身是应身;有无胜庄严净土的是报身;证得实相真如之理,与此理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的是法身。
  不过诸经论的说明或深或浅,义各有出入,不可一概而论。天亲《法华论》所举三种佛菩提与此三佛身相当,论中以佛性为法身,修行显佛性为报身,化众生者为化身。《大乘起信论》所说大致相同。
  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三佛义〉解释三身的名义,文云(大正44‧837c)︰
  “法身佛者,就体彰名。法者,所谓无始法性。此法是其众生体实,妄想覆缠,于己无用。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如胜鬘说,隐如来藏,显成法身。法身体有觉照之义,名法身佛。(中略)报身佛者,酬因为报,有作行德,本无今有,方便修生,修生之德,酬因名报,报德之体,名之为身。又德积聚,亦名为身,报身觉照,名之为佛。(中略)应身佛者,感化为因,感化之中,从喻名之。是义云何?如似世间有人呼唤则有响应,此亦如是,众生机感,义如呼唤。如来示化事同响应,故名为应。应德之体,名之为身。”
  智顗《金光明文句》卷二的解释略同。《金光明玄义》卷上说三身是三种法聚,理法聚名为法身,智法聚名为报身,功德法聚名为应身。
  智顗以为古来的见解皆不出三身隔历之意,因而在《法华文句》卷九(下)力主三身相即。《金光明文句》卷二云(大正39‧53c)︰“一异则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三身相即,举法身则具报、应,举报、应也同具其他二身。三身即一,一身即三,是不纵不横的妙身。如此,如法身及报身中的自受用身遍满法界,他受用身与应化身也遍满法界。而见他受用、应化有大小之别,乃因根机不同所致。
  《法华玄义》卷五(下)明类通三法,以三身配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金光明玄义》亦明之。此外,将三身中的应身分为胜劣二身,或另开立化身,则成四身说。
  (二)自性身(又名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这也是古来广用的一说。自性身是如来内证的真如理体,也是受用、变化二身之所依。受用身是受用广大法乐的佛身,分自、他二种。自受用身是如来自受用法乐之身;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转法轮,令受用法乐之身。变化身是为未登地菩萨与二乘凡夫示现无量随类身,从事现通说法等种种化益的佛身。此种三身分受用身为自、他,因此也可称作四身。
  其中,自性身是法身,受用身是报身,变化身是应身。或者也可说自受用身是报身,他受用身是应身,因他受用身是应菩萨之机感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说原出自《佛地经》。《佛地经论》卷七举经中“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一句,加以论释(大正26‧325c)︰
  “自性法者,即是如来初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种种大法乐故。变化即是后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体义、依义、众德聚义,总名为身。”
  此三身以五法为体,五法即清净法界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一说谓前二法是自性身之体,次二法是受用身之体,最后一法是变化身之体。
  (三)法身、应身、化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三身分别品〉说,一切如来皆有法、应、化三身,并解释此三身之义(大正16‧408b)︰
  “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中略)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认为此三身是合法身与报身为一法身,再从应身开出化身,立应身与化身。应身如出现于印度的释迦佛,化身指随人天鬼畜等所化之类而现的非佛形身。
  智顗《摩诃止观》卷六之四认为应身即报身,相当于法、报、应三身。应身即报身之说,是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三身分别品〉(大正16‧364c)︰“智慧清净,摄受应身”之意。《止观辅行传弘决》云(大正46‧355b)︰“引金光明,亦证报身。(中略)境名法身,智名报身,境智相应,能起化用,名为应身。准彼经意,应字平呼,智应于境,名为应身,彼经即以报身为应。”此外,《台宗二百题》卷八也有所详论。
  窥基《法苑义林章》卷七(本)说,法身即自性身,自受用身摄于其中,因为自受用身是如来的功德。应身是他受用身及变化身中的佛身,化身相当于变化身中的随类应同身。又,《大乘义章》卷十九依《涅槃经》意,谓化身是从应身一时暂变的无量分身化佛。
  [参考资料] (一)《十地经论》卷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陈译《摄大乘论》卷下;《大乘义章》卷十九;《法华玄论》卷九。(二)《摄大乘论》卷上;《成唯识论》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宗镜录》卷八十九。(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四;《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