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转十二行相(梵tri-parivarta-dvādaśākara-dharma-cakra-pravartana)
释尊对四谛法门作三个不同层次的开示,谓之“三转”。每一转各有四行相,共计有十二行相。语出《杂阿含经》卷十五、《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以示、劝、证等三层次(三转)阐明苦、集、灭、道四谛;故云三转十二行相。
(1)示转︰首揭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等四谛。这是对四谛之意义的开示。
(2)劝转︰次劝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这是对四谛之实践的劝诫。
(3)证转︰再以己身作证,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这是对四谛之实践成果的展示。
兹略述小乘、法相、天台对此一问题的看法如次︰
(1)小乘佛教以为,所谓三转,就苦谛而言,谓此是苦,此苦谛应遍知,此苦谛已遍知。是在见道、修道、无学三道而转;十二行,谓一一转发生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所述,“眼”乃法智忍,“智”乃法智,“明”为类智忍,“觉”为类智。又说“眼”为观见义,“智”为决断义,“明”为照了,“觉”为警察。对此二解,《俱舍光记》卷二十四谓(大正41‧370c)︰“前解约见道,后解通三道。”此系由于忍仅局于见道,而修道、无学道无忍之故。
若谓苦谛一谛有三转十二行相,于理而言,四谛实有十二转四十八行相,今谓三转十二行相者,乃因一一谛皆有三转十二行相,其数相等故。
此上系有部所持之义,《俱舍论》卷二十四另有别解,即︰三转者谓三周转,十二行相谓三周循历四谛而有十二行相。亦即第一周系佛说见道所观四谛,即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其时所化五比丘入见道,而有“此是苦”等之四行相。第二周系佛说修道所观四谛,即此苦应遍知,此集应永断,此灭应作证,此道应修习,其时所化五比丘入修道,乃有“此是苦应遍知”等的四行相。第三周系佛说无学道所观之四谛,即此苦已遍知,此集已永断,此灭已作证,此道已修习,其时所化之五比丘有“此苦已遍知”等之四行相。《俱舍光记》卷二十四谓第一周转是示相转,第二周转是劝学转,第三周转是引证转。
(2)法相宗认为,三转谓三周转四谛;十二行相,谓一一转有眼、智、明、觉四行相。《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五谓(大正30‧843b)︰
“最初转者,谓昔菩萨入现观时,如实了知是苦圣谛,广说乃至是道圣谛。于中所有现量圣智,能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生圣慧眼,即此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智觉。第二转者,谓是有学以其妙慧,如实通达我当于后犹有所作,应当遍知未知苦谛,应当永断未断集谛,应当作证未证灭谛,应当修习未修道谛。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第三转者,谓是无学已得尽智、无生智故,言所应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
法相宗立一心真见道,因而与小乘教在见道分上下八谛、上下别观有所不同;其眼、智、明、觉实为一智,非于一谛别起四智。此外,依《法华玄赞》卷四所述,三转中初转在见道,名印相转;次转在修道,名应修转;后转在无学道,名已作转。
(3)天台宗认为,三转谓示转、劝转、证转。示此是苦等相状为示转,劝彼应知苦等而修是劝转,苦等我已了知等引自令他证为证转。《法华文句》卷七(下)以此三转对应示教利喜之四法与见谛、思惟、无学之三道。且谓为声闻有三转,为缘觉再转,为菩萨一转;此因根有利钝所致。
至于十二行相,则有二解。(1)约教,谓四谛之教有示劝证之三转,故成十二谛,此为教之十二。(2)约行,谓三转各发眼、智、明、觉,故成十二行,此为行之十二。
此外,《法华文句》以教之十二非轮,行之十二为轮,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行是行法轮。且谓轮有摧碾义,唯教无行岂能摧惑,若不摧惑,亦不名轮。若作二轮,教行相循,共能摧惑,况复教行俱由佛转,是故教行俱得名轮。又,初转法轮中有十二行,乃因见道三乘利根之人,闻示转,发眼、智、明、觉,合举三人故成十二之数。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十四;《杂阿含经》卷二十三;《转法轮经》;《三转法轮经》;《维摩经》卷上;《四分律》卷三十二;《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卷一八二;《大智度论》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