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不善(梵akuśala,巴akusala,藏mi-dge-ba)


  三性之一。与“恶”同义。指其性不安稳,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a)︰“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不爱果,性不安隐,故名不善。此总显苦集谛少分,即诸恶法。”同书卷九十四云(大正27‧487c)︰“不善者,谓一切烦恼障善法,故说为不善。是违善义。”《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6b)︰“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
  依《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及《俱舍论》卷十三所载,不善有四种,即︰
  (1)自性不善︰谓无惭、无愧与贪、瞋、痴三不善根。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
  (2)相应不善︰谓与无惭愧及三不善根相应的心、心所法;此等因相应而不善。
  (3)等起不善︰谓身语二业及不相应行法,乃由自性不善及相应不善所引起。
  (4)胜义不善︰谓生死法。生死中之诸法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
  由上引二书所载可知,说一切有部认为就总相而言,生死有为之诸法为不善;就别相而言,有漏法中无惭无愧及三不善根为不善之体,诸心心所与其相应而引起不善的身语业,招得不可爱果。
  依《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所载,分别论者以痴为自性不善,以识为相应不善,以身语业为等起不善,以生死为胜义不善。胁尊者以非理作意为自性不善,以与其相应者为相应不善,以由非理作意等起、非理作意之等流果为等起不善。
  此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更广立十二不善,即︰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损害、引摄、所治、障碍等。此中,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之烦恼外,其余能发恶行的烦恼、随烦恼为自性不善。此烦恼、随烦恼之相应法为相属不善。其习气为随逐不善。其所起的身语业为发起不善。一切流转为第一义不善。由串习不善故感得如是异熟,由此自性即于不善任运乐住为生得不善。亲近不善之人故听不正法、不依理作意、行身语意之恶行为方便不善。宰杀牛羊等以祭祀天神,为现前供养不善。于一切处起身语意种种邪行,为损害不善。既实行诸恶行,于恶趣善趣引摄不爱果异熟为引摄不善。诸对治所对治法为所治不善。能障碍诸善品法为障碍不善。
  [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二、卷十五;《成实论》卷九〈过患品〉;《顺正理论》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