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世亲(梵Vasubandhu,藏Dbyig-gñen)


  又作天亲。音译婆薮槃豆、筏苏槃豆、筏苏畔徒、婆薮槃头、婆修槃头。四世纪或五世纪时印度小乘《俱舍论》的作者,也是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学者。与其兄无著,并为瑜伽行派的两大核心人物。大约在佛灭九百年左右,出生于北印度犍驮罗国,世寿八十,寂于阿逾陀国。
  世亲最初在小乘的说一切有部出家,受持小乘三藏。其人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曾着小乘论书多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俱舍论》。这部论书的基本态度是“理长为宗”,而不完全立足在说一切有部的立场。在某些重要观点上,也采取有异于说一切有部的经量部说法。因此,所论迷悟因果之理,乃能获得历史的肯定。该书不只在当时被誉为“聪明论”,即使到现在,还是广为佛学界人士所爱读。
  在弘扬小乘教义若干年之后,由于受到其兄无著的苦心劝告,世亲终于回小向大,成为大乘佛教的健将。一直到逝世为止,他都一直致力于大乘法门的弘通。其一生声誉至隆,不论大小乘学者,甚至外道对他都深为畏服,并且还获得当时国王(超日王)及贵族阶级的诚心护持。
  世亲转入大乘之后,尽全力于瑜伽、唯识之学的弘扬。相传他造论甚多,有“千部论师”的雅誉。所著诸书,除《俱舍论》外,《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十地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净土论》)等书,对后世也都有极深入与广泛的影响。这四部书分别是我国唯识宗、地论宗与净土宗的思想核心。从佛教思想史的观点看,他实在是一位以著述改变历史的伟大思想家。世亲
  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异说纷纭,有西元420~500年(J. Takakusu《A Study of Pa-ramartha’s Life of Vasubandhu》,JRAS,1905),390~470年(U. Wogihara《Asanga’s Bodhsiattvabhūmi》,1908),350年殁(N. P e/ri《A props de la date deVasubandhu》,BEFE O. 11),320~400年(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1932),以及320~380年(E. Frau wallner《On the Dateof the Buddlist Master of Law Vasubandhu》 OR. 3)诸说。
  在佛典中,名为Vasubandhu之人物,有若干名。如《杂阿毗昙心论》卷一所载之“无依虚空论师”,以及《景德传灯录》卷二所载之“付法藏第二十一祖”,其原名皆与世亲相同。但其人可能不是无著之弟世亲。甚至于瑜伽行派中之若干署名为世亲所撰之书,有人也以为并非同为一人所撰。
  有关瑜伽行派之世亲之思想及其他相关问题,请参见附录诸文。
  ◎附一︰谷宪昭撰‧李世杰译〈瑜伽行派的文献〉(摘录自《唯识思想》)
  据传,世亲是无著的弟弟,他继承哥哥的思想,同时,奠定了后来瑜伽行派发展之基础,在这一点,他是承担了思想史上之重要角色的人。他最初出家于说一切有部,通晓于毗婆沙师传统的教义,成为阿毗达磨的学者。后来,将其教义,从经量部的立场,批判整理,而着了《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śa-bhāsya)。从此著述以后,他更倾向于经量部。但在最后,由于其兄之感化而转向大乘佛教,这是传记所说的。转向大乘之后所著的代表作,可能是《唯识三十颂》,但在此颂中,仍可看出留存有经量部的要素。例如︰所谓“认识的变化(vijñāna parināma,识转变)”等之用语就是。但世亲对弥勒五法中的《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法法性分别论》,或无著之《摄大乘论》等之注释,则完全看不出有经量部的要素。因此,如果重视这个差异的话,那么,就会有此种见解出现︰即将著有《阿毗达磨俱舍论》《成业论》《唯识二十颂(论)》《唯识三十颂》等留有经量部要素的独立作品的世亲,和因受其兄之感化而着了无著系统的注释之世亲,视为是不同的两个人。这就是由奥地利学者E.Frauwallner所主张,而再由L. Schmithausen所增补修正的世亲二人说。日本的学者多半认为同一的世亲是经过经量部而终于转向大乘的人,而没有积极支持二人说的。不管如何,世亲的独立作品中有经量部的要素这一点,我认为我们也必须加以相当的考虑,以注视今后研究的进展。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 (摘录)
  世亲的著作比较多,发挥弥勒学说的,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释》《金刚经论释》;解释无著著作的,有《摄大乘论释》《习定论释》;阐述自己观点的,主要有《成业论》,是对小乘关于“业”说所作的批判,《二十唯识论》(论本二十颂,自作解释),《三十唯识论》(有颂无释,恐怕是他晚年的作品),都是很重要的。此外,他对大乘经还做了许多注释,如解释华严系统的《十地经论》,汉译之后,影响很大,以至出现了一批“地论师”;对《无量寿经》所作的注,汉译之后,也成为我国净土宗的根本典据。其他还有注释《法华经》《缘起法门经》《无尽意经》《宝髻经》等等的著作。关于小乘的著作《俱舍论》,尽管他本人不怎样重视,但影响很大,他的门人广为传播,还流行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略)
  唯识说,是无著、世亲整个学说体系必然导致的结论。早在无著所著《摄大乘论》里已有发端,如在讲三性的〈所知相分〉中,即讲到依他起是诸识(共十一类)的分别,这就是说,诸法皆待缘生。而其实,所谓缘生,也就是识的分别。到世亲时,唯识说更加细密,并提出了种种论证,可以说唯心论就此完全建立起来了。
  世亲叙述唯识说的著作有两部︰《二十论》与《三十论颂》。前者有他自己的长行解释,后者只有颂。这两部书,都是用心、意、识来说明唯识理论的。《二十论》主要以成立唯识学说为宗,据早年发现的梵本,它的书名即题为《成唯识》,护法为它作的注解亦题名《成唯识宝生论》,即此可见它的内容与性质之所在了。
  [参考资料] 《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四、卷五;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A. K. Warder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