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世俗(梵saṃvṛti,巴sammuti,藏kun-rdsob)


  音译三佛栗底。泛指佛法胜义谛以外的一切世间规范及事物。单称世或俗。相对于“胜义”而言。亦即被一般世人施设安立的虚妄假有法。《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大正31‧559a)︰“宣说我法用,皆名为世俗。”《俱舍论》卷二十二云(大正29‧116b)︰“施设有故名为世俗。”《成唯识论》卷一云(大正31 ‧1b)︰“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皆谓我、法等并非真实有,只是随着世情而假设,故称为世俗。
  又,《显扬圣教论》卷六云(大正31‧509c)︰
  “问︰何因缘故名为安立。答︰由三种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间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证得俗。世间俗者谓安立田宅瓶盆军林数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谓安立蕴界处等。证得俗者谓安立预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
  此中,如田宅等是有名无实,唯依名言而安立,故称世间俗;如蕴处界等是随体事而安立,故名道理俗;如四沙门果等是为了证得的方便而安立,故称证得俗。《成唯识论》卷八亦分别三种世俗,而以遍计所执为假世俗,依他起性为行世俗,圆成实性为显了世俗。另外,同论卷九将此三种世俗总摄于依他起性,其文云(大正31‧48b)︰“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亦即相对于圆成实的实有性,谓遍计所执是妄有,依他起性是假有,故总称二者为世俗。
  至于其他诸论则谓有漏心是世俗心,缘世俗境的有漏智是世俗智,以世俗智来断诸染者为世俗道,其他凡有漏心之所行皆称为世俗。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俱舍论》卷二十六;《顺正理论》卷五十八;《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二谛义》卷上;《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