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世友(梵Vasumitra,藏Dbyig-bshes)


  音译为婆苏蜜多罗、和须蜜等,译为世友,旧译天友。依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所载,在印度佛教史上,共有十四位名为“世友”的人。其中︰
  (1)论师有八位︰{1}编纂《大毗婆沙论》时的上首。{2}婆沙四大论师之一。{3}《品类足论》的作者。{4}《界身足论》的作者。{5}《问论》的作者。{6}《五事论》的作者。{7}《俱舍论注》所提之人。{8}玄奘旅印时之人。
  (2)菩萨世友有三位︰即{1}《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世友。{2}《异部宗轮论》的作者。{3}《萨婆多部记目录》中的世友。
  (3)与譬喻文学有关的有三位︰{1}《达摩多罗禅经》中所载之世友。{2}《惟日杂难经》中之世友。{3}《师子月佛本生经》中之世友。
  虽然无法确定这些人是否为同一位世友,但可确知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有位卓越的世友论师。以下略述十四位中之重要人物。
  (1)婆沙四大论师之一的世友︰这位世友是在说一切有部教理之集大成的著述《大毗婆沙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之论师。尤其是“婆沙四评家”对“三世实有说”之主张中,此一世友的主张被认为是有部之正说。他主张诸法之作用依未发生作用时、发生作用时、发生作用后的不同而有不同状态。而谓之为“未来”、“现在”、“过去”。即所谓的“位不同说”。由于“三世实有说”与主张一切法实有的有部之存在理由有关,因此,其主张被有部视为正统的世友,在有部中是占有极重要地位的人物。
  (2)《品类足论》的作者︰他在该论中提出的“五位”法,及心所法的详细分类与有部核心教理有深切的关系。由此看来,可知他是重要人物。依《大智度论》卷二载,《品类足论》并非由世友一人所著,而是由许多论书编辑成书的。但是,该论特别重要的〈辩五事品〉有单行本流通,而且其成立与世友有密切关系。
  (3)《五事论》的著者︰被认为与〈辩五事品〉同源的《五事论》,其著者也被推定为世友。而同样是有部“六足论”之一的《界身足论》,是提倡“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等心所法之独创性分类的重要论书。中国传承均视此论作者为世友。但是,依称友(Yaśomitra)《俱舍论注》所载,《界身足论》的著者是富楼那(Pūrṇa)。
  (4)撰《俱舍论》注释书的世友︰该注释书今已佚失。
  (5)《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及《异部宗轮论》之作者世友︰此二论书具有史料价值。但世友是否确为这二部论书的作者,仍是问题。
  若依较宽松的看法,或许论师八位中的前六位世友,及《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世友,可视为同一人。但是此世友与《俱舍论注》中的世友及玄奘访印时的世友、《异部宗轮论》的作者,绝不是同一人。又若依严格的说法,则前述的十四人,都应该是不同的人。进一步说,也可以认为后世成立的一些论书,都被归为部派佛教初期的世友论师所撰。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章第三节(摘录)
  世友著有《五事论》《问论》,两书都编入《品类论》内,即玄奘所译《品类足论》。他还著有释经的一般毗昙,叫《解经论》,汉译题名《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即世友)。世友的著作相当多,汉译还有一部《异部宗轮论》。他的年代,传说不一,有人认为《品类足论》《婆须蜜所集论》《宗轮论》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只是同名而已。现在看来,可能还是一个人。玄奘说他与迦王同时,实际上怕要早一点。
  ◎附二︰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六章第三节(摘录)
  世友的思想,与专宗《发智论》的毗婆沙师,最为契合。在《大毗婆沙论》引述的诸家中,世友说是多受尊重,少受评责的第一人。世友依作用而立三世,为毗婆沙师──说一切有部正统所禀承。因此,世友被误传为“四大评家”之一,误传为《毗婆沙论》结集法会的上座。佛教的故事,是有模仿性的。王舍城(Rājagṛha)第一结集时,阿难(ānanda)还没有证阿罗汉果,五百比丘少一人。等阿难证得罗汉,才来参加法会,集出经藏。毗舍离(Vaiśālī)第二结集时,也就有一位级阇苏弥罗(Kubjaśobhita),见七百人少一人,以神通来参加,被推为代表之一。《大毗婆沙论》的编集,被渲染而传说为第三结集,那也就应该有这么一位。《大毗婆沙论》所重的大论师,是世友;恰好有一位未证罗汉,要证并不难的菩萨,也叫世友。于是乎被牵合于《大毗婆沙论》的结集,推为上座了。总之,世友的被称为菩萨,为一项古老的传说,其实是别有其人的。至于《品类论》作者世友,被传说为婆沙法会的上座,那只是王舍城结集时阿难故事的翻版,与世友是毫无关系的。
  世友(Vasumitra)为西方的发智学者。他的论义,大都为迦湿弥罗(Kaśmīra)东方学者所采用。举最重要的论义来说,如依作用而安立三世,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正宗。又如说︰“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为西北印学者“他空说”的定论。世友思想的卓越,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世友的论义风格,多少与迦湿弥罗系不同。举例来说︰
  (1)倾向于组织化︰如《发智论》,虽含有五法的分类,但没有综合的统摄一切法。《大毗婆沙论》,体裁为注释的,虽极其严密深细,终不免有杂乱的感觉。世友《品类论》〈辩五事品〉,就以五法为分类,统摄一切法,条理分明。色、心、心不相应行、无为,都达到完成的阶段。
  (2)代表性的重点研究︰阿毗达磨曾经过“随类纂集”工作,所以在说明上,不免重复。《品类论》开始了一种新的方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法门,作重点论究。如〈处品〉,以十二处为代表,摄一切法,作法门分别︰不再列举蕴、处、界了。〈智品〉,以十智为代表,不如《发智论》那样,广辩见、智、慧、明,三三摩地,三无漏根,七觉支,八正道支。〈随眠品〉,以九十八随眠为代表,不像《发智论》那样的广列十五章。这样的论究,阿毗达磨论才会远离古典的重复,进入更精严的领域。
  (3)着重于名义的确定︰每一法的名义,是需要明确论定的。《大毗婆沙论》所引的世友说,对名义非常的重视。如阿毗达磨,以六复次来解说;自性不知自性,以十复次来解说;等无间缘,以七复次解释等。每一定义,世友总是从多方面去说。一一的分别起来,每一解说都不够圆满;如总和起来,却与实际相近。这也可说是《发智论》精神──从彼此关系中去了解的表现。
  (4)好简要︰对佛说的法数,或三或四而不增不减,世友总是以随机所宜──有余说、略说等去解说。如三不善根、四果、四食、九有情居、七识住等。世友是阿毗达磨论者,然不作不必要的推论。这种好简要的学风,到胁尊者(Pārśva)而到达极点。
  世友论师的论义特色──重组织,重扼要,重简明,重定义,对后来的阿毗达磨,给予深远的影响,引起阿毗达磨西方系的新发展。这里有不容忽略的,世友《品类论》的立义,每被毗婆沙师称为西方师、外国师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五六说(大正27‧795b)︰“西方诸师说︰无记根有四,谓无记爱、见、慢、无明。”
  四无记根说,出于《品类论》的〈辩五事品〉。这也就是大乘唯识学者,末那四惑相应说的渊源。又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说(大正27‧257b)︰“外国诸师作如是说︰由四种义,故名随眠。谓微细义,随入义,随增义,随缚义,是随眠义。”
  随眠四义说,是出于《品类论》〈辩随眠品〉的。世友为摩卢(Mara)的大论师,是西方学者。他的思想,并非与迦湿弥罗──毗婆沙师相对立;他的论义,大都为毗婆沙师所采用。由于世友的生长西方,论义的风格,为阿毗达磨西方学者所推重。这才与迦湿弥罗系形成对立的情态,世友说才被传说为西方别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