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世间相违过(梵lokaviruddha,藏grags-pas bsal-ba)
因明学用语。因明三十三过中之宗九过之一。指因明论式中,所立的宗依与世间周知的事实相违所招致的过失。佛家认为世间有两种︰一是非学世间,一是学者世间。非学世间包括世俗及佛家所说的“外道”,学者世间即佛家各宗派、学派。立宗如果违反非学世间或学者世间,就有世间相违之失。如《因明入正理论》云(大正32‧11b)︰“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
《因明入正理论》所举的这个例子,是与世间相违的。因为在古代印度,一般人都认为“月是怀兔”,所以如果有人竟说“怀兔非月”,这就犯“世间相违”之过。其实,说“月是怀兔”,纯粹是受了印度古代神话的影响,原是无稽之谈。说“怀兔非月”者,倒是并非“愚人”,而为卓有见识者。但是因明学的过失论并不问命题本身是否真实,而把凡是违反公众舆论的,一概列入“世间相违”的过失之中。所以《入论》将“怀兔非月”作为“世间相违”的例子。不过因明学允许简别。“若有简别,便无过失”。如果是共比量,立论者认为自己是依据真理立论的,可以“真故”、“第一义”等标帜来简别。是自比量,就以“自许”言简。如是他比量,则以“汝执”言简。上述共比量如果列成下式,即可无违世间。
真故,月非怀兔;以有体故;如日星等。(沈剑英)
[参考资料]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本);《因明入正理论义断》;《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因明论疏明灯钞》卷三(末);《因明论疏瑞源记》卷四;《三十三过本作法纂解》卷中;晃耀《因明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