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世间(梵loka、laukika,巴loka、laukika,藏Ḥjig-rten)
泛指迁流变化的现象世界。略称为世。此词原意系指可毁坏,或可对治的有为有漏现象。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云(大正31‧264b)︰“世间法或自然坏,或由对治坏。”《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此有漏法亦名有诤,(中略)亦名世间。可毁坏故,有对治故。”《佛性论》卷二云(大正31‧796b )︰
“世有三失︰(一)对治可灭尽故名为世。此法则无对治故名出世。(二)不静住故名为世,由虚妄心果报念念灭不住故。此法不尔故名出世。(三)由有倒见故,心在世间则恒倒见。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等。以其虚妄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
据称友(Yaśomitra)所述,世间的梵语loka,原是从有“见”义的语根lok或自有“毁坏”义的语根luj(ruj)而来的名词。其中,后者应作loga,但今不规则变化为loka,因此有可毁灭、可破坏、可灭等义。又,梵语laukika有世俗或凡俗之义,即意味非学。今以世为有漏的略名,认为此语有可对治义,乃是约其义而言。旧译《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品〉云,说三世五阴之法名为世间,斯由有虚妄。《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云(大正13‧116a)︰“善男子,五受阴名为世间。”《大智度论》卷六十三云(大正25‧507b)︰“世间所谓三界。”《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2c)︰
“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云(大正31‧707b)︰
“三界所摄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显现是世间义。似彼显现者,谓似三界所摄相显现。似真如等所现相貌是出世间,未曾得故。如是诸蕴一分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一分是世间。一分者谓除正智所摄,及后所得似出世间相显现,并无为法。”
以上所引,皆将有漏有为虚妄三界诸法总称为世间,可见彼等亦是基于凡俗之意。
另外,《胜鬘宝窟》卷下(本)阐明界外的变易生死亦可名为世间,其文云(大正37‧70a)︰“三种意生身人无复分段,名为涅槃,犹有变易名为世间。故此人亦是涅槃人,亦是世间人。”《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更根据此意分别成四句,云(大正35‧160a)︰
“初中有四句,(一)或唯世间,谓地前及凡位所居。(二)或唯涅槃,谓诸佛果位所住涅槃。设自受用土亦得是彼大涅槃摄。(三)或亦世间亦涅槃,依宝性等论,依无漏法界中有三种意生身。应知,彼因无漏善根之所作,故名为世间,非是有漏业烦恼作亦名涅槃。依此义故,胜鬘经云,世尊有有为世间,有无为世间,有有为涅槃,有无为涅槃。解云︰有为世间是凡位,无为涅槃是佛果,有为涅槃无为世间是变易报。所望异故属俱句。(四)义准诸佛清净法界,是非世间非涅槃。以非是二乘涅槃故。”
此谓除无为涅槃外,其余之有为无为世间及有为涅槃,总名为世间。
关于世间的种类,诸家亦有纷说,如《俱舍论》卷八等分为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大智度论》卷七十等说五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华严经孔目章》卷三等出器世间、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三种,《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本)分非学世间、学者世间二种,《大般涅槃经疏》卷十八亦举五阴、五欲、国土、众生及佛等六世间。
◎附一︰印顺《佛法概论》第九章第一节(摘录)
有了有情,必有与有情相对的世间,如说︰“我与世间。”有情与世间的含义,可以作广狭不同的解说︰(1)世是迁流转变的意思,凡有时间的存在者,即落于世间。世间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间的。(2)假名有情为我,我所依住的称为世间︰所依的身心,名五蕴世间;所住的世界,名器世间。(3)有情,摄得五蕴的有情自体,身外非执那自然界,称为世间。(4)器世间为“有情业增上力”所成的,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态,如有色即有空。所以虽差别而说为有情与世间,而实是有情的世间,总是从有情去说明世间。
佛法对于世间,有几点根本认识︰
(1)世间无数︰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样浅狭,专以渺小的区域为天下,以为神但创造这个天地。佛陀从无限时空的体验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难以计算的。这在过去,每被讥笑为悬想。由于近代科学的成就,证实了世界无数这论题,像我们所住的那样世界──星球,确是非常的多。利用望远镜的精制等,宇宙在不断的扩大发现中。
(2)世界是不断的成坏过程︰世界不是永久不变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断的凝成、安住、破坏的过程中。破坏又凝成,凝成又破坏,世界是无始终的成坏过程。现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坏中,有的已破坏无余──空。任何时间,世界都在此成彼坏,此有彼无中,如大雨时雨滴的急起急灭一样,世界是难以数量计的。
(3)世界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如世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将坏,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如开始凝聚而没有完成,破坏到快要毁灭,这世界是没有有情的。近代的科学者,由于千百年来神教的恶习,以为星球那样多,但都不宜于生物以及人类的发生,独有这个地球,才适宜于生物,而且进化到人类的出现。地球有人类,可说是宇宙间的奇迹!这那里是奇迹?不过是神迹的变形!无论科学的也好,神教者上帝但创造这个世界,但创造这世界的生物以及人类也好,都是荒谬而难以相信的,都是从我慢中流露出来的!有无量无数的世界,却仅有一个世界有生物以及人类,而这个又恰是我们这个世界,你能相信吗?
(4)世界的净秽是业感的︰这无数的世界,形态不一,秽恶与庄严也大有差别。我们所处的地球,被称为五浊恶世,属于秽土。庄严清净的世界,不但是无数世界中的现实存在,而这个世界又可能成为庄严的。世界的进展到清净,或退堕到秽恶,为有情的共业所造成;是过去的业力所感,也是现生的业行所成。常人误信世界或有情为地球所独有的,于是由于地球初成时没有有情,即推想为物质先精神而存在,即世界先于有情。佛陀体验得时空的无始终,无中边,体验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彻见世间为有情的世间,有情依世间而存在。这才否定了神教的创造说、数论的发展说、胜论的组织说,树立缘起的世界观。
◎附二︰〈三种世间〉(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一)天台宗将世间诸法分为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即天台宗依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在解释百八三昧之一的“能照一切世间三昧”时,所列举的众生、住处、五阴等三世间而立。
(1)众生世间︰又称假名世间,指能居的正报,即五阴所成的一切众生。
(2)国土世间︰也称为住处世间,指所居的依报,即众生所依住的国土,如山河大地等。
(3)五阴世间︰又名五蕴世间或五众世间,指依正二报的通体,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
世间犹如世界。世是隔别义,间是间差义,显示众生、国土、五阴三种各各差别。此三种世间,与十法界、十如是,皆为三千诸法的要素,形成天台宗实相论的精髓。此外,《止观辅行》卷五之三对此三世间也有详解。
(二)指华严宗所立之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三种。
(1)器世间︰指依报的山河大地等。器是容受依用之义。山河大地等容受众生,又为众生所依用,故称为器世间。
(2)众生世间︰指正报中除佛以外的一切有情。此等有情为五阴所成,而其生不同,故名为众生世间。
(3)智正觉世间︰指正报中的佛。佛具有大智慧,脱离偏邪,觉了世出世法,故名为智正觉世间。
《华严经疏》卷三将此三世间作“生佛对望”解。以器世间为佛的化境;众生世间为所化之机;智正觉世间为能化的佛。又,《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将解境的十身配此三世间,以十身中的第一位“众生身”配众生世间;第二位“国土身”配国土世间;第三位“业报身”配感得前二世间的业烦恼;第四身以下是就智正觉世间所立,即所谓融三世间的佛身。
(三)指行世间、众生世间、处世间︰如《善见律毗婆沙》卷四载(大正24‧696b)︰
“世间者,有三。何谓为三?一者行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处世间。问曰︰何谓行世间?答曰︰一切众生从饮食生,是为行世间。何谓众生世间?答曰︰常世间无常世间,是为众生世间。何谓处世间?以偈答曰︰日月飞腾,照于世间,光明无比,无所障碍;此是处世间。”
(四)指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载(大正31‧263b)︰“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出世法为世法对治,出出世法为出世法对治。”《华严经孔目章》卷三载(大正45‧561a )︰“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间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至第七地,相同无流,于世间身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第八地已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华严五教章》卷一(大正45‧477c)︰“如本业经、仁王经及地论、梁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以上寄出出世间。”
一般皆以三界苦集为世间,以离脱三界苦集的二乘等无漏功德为出世间,然今以初、二、三地为世间,以四、五、六、七地配出世间,系暂就其相同处所作的配列。
(五)指数论外道所立之天上、人间、兽道三种。
(1)天上世间︰指居于天界的诸天众,如梵天、世主、天帝、乾闼婆、阿修罗、夜叉、罗刹、鬼神等。
(2)人间世间︰指居于大地的人类。
(3)兽道世间︰指居于天地间的禽兽,又可细分为四足类、飞行类、胸行类、傍行类及不行类等。
据《金七十论》载,此三种世间本生自唯一的自性,然因自性谛所具萨埵、罗阇、答摩三德和合的多寡,而有胜劣的三世间之别,该论云(大正54‧1249a)︰
“若一因不能生多种果,此义中自性若是一,云何得生三种世间?(中略)从一自性生三德不同故。天上萨埵多,是故诸天恒受欢乐。人中罗阇多,故人多受苦。兽道多摩多,故兽等恒痴闇。是等诸道中三德恒相应,以有偏多故,故如此差别,如是一自性能生三世间。三德不同故,是故有胜劣。”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三、卷八;《摩诃止观》卷五(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卷十七;《异部宗轮论述记》;《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