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中道(梵madhyamā-pratipad,巴majjhima-pa-ṭipada,藏dbu-maḥi lam)


  指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又称中路,或单称中。《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大正11‧633c)︰“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大、小二乘之各宗均以之为弘法的基本态度。然而关于此语所指的内容,大小乘诸宗的解释并不尽同。玆分述如次︰
  [小乘所说] 谓中道即八正道,或谓正确了解十二因缘,或指离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之理。
  (1)小乘经典所说,多以远离外道凡夫苦乐二边行之真正行法为中道,而其真正行法即佛所说的八正道。在印度外道各派中,富兰那、阿夷多等快乐派,执著于世间的欲乐而无清净志,耆那教等苦行派则自烦自苦,各以极端自虐的修行法为解脱之道。针对此等主张,佛陀则主张修八正道以远离边邪,俾使行者产生眼智明觉,乃至到达涅槃。《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云(大正1‧777c)︰“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中略)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
  (2)依《杂阿含》卷十二所述,系以脱离断、常二见,正确了解十二因缘为中道。即以世间为有或无,皆是边见,认为先来有我是常见,从今断灭是断见,均非中正之道。在一切法之中,此有故彼有,因此世间无“无”;此灭故彼灭,因此世间无“有”。如是远离有无断常的偏见,如实观十二因缘法,即谓住于中道正见。
  (3)小乘论部则认为八正道只不过是三十七道品之一、四谛中道谛的一分,唯有离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之理始为中道。《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云(大正32‧327b)︰“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
  [法相宗所说] 此宗立有、空、中三时教判,而以《解深密经》所说为中道了义教,即主张无有外境故非有,有内识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9b)︰“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此外,并认为中道有:言诠中道、离言中道、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等义。
  [三论宗所说] 此宗认为外道及大小乘诸宗所谈的中道说,皆属于“有所得”的范围内,未得中道真义,唯有离四双八计而住于无得正观,始是中道,亦即打破生与灭、断与常、一与异、去与来等八种迷妄,而说缘起、无自性、空之理。此称八不中道,或称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吉藏《中论疏》卷一(本)云(大正42‧10c)︰“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卷二(本)云(大正42‧21b)︰“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
  此宗为令了知八不中道的真义,而立三种中道(又称三中),即︰
  (1)世谛中道︰又作俗谛中道,是以世谛为主而说的中道。不动无生灭之真际而建立生灭之诸法,称为世谛中道。
  (2)真谛中道︰不坏生灭的假名而说无生灭的实相,称为真谛中道。
  (3)二谛合明中道︰又作非俗非真中道,是合世谛、真谛而说的中道,谓亦非生灭,亦非无生灭,言亡虑绝,离四句百非而毕竟空。
  此外,《三论玄义》卷下谓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别︰(1)一中,即以中道为唯一清净道。(2)二中,约二谛而辨中,即世谛之中、真谛之中。(3)三中,指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4)四中,指对偏中、尽偏中、绝对中、成假中。对偏中,谓针对大小学人之断、常偏见而说之中。尽偏中,谓有断、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见若尽灭则名为中。绝待中,指所显现的中是超绝言语思虑之不偏不中者,但假名为中。成假中,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于非有非无而说有无,如此之“中”反而成立“假”,故谓成假中。
  [天台宗所说]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说,而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一切诸法是超越空、假而绝对,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的对象,此称中谛。又,此中谛是化法四教中的别、圆二教所说。谓空、假二边之外有中道一理是别教所谈,称之为但中;即空、假二边而立中道是圆教所谈,称之为不但中。若以中道为原理则为三谛中的中谛,以之为观法则为三观中的中观,又因其中有但中、不但中之别,而有隔历三谛和圆融三观,或次第和不次第之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云(大正33‧705a)︰“别三谛者,开彼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中略)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
  ◎附︰印顺《中观今论》第一章〈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也惟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法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正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如《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中略)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于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释迦所说中道,还有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含》(二九七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中略)缘无明行。”还有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含》(三百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一样,都是依于缘起而开显的不落二边的中道。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实则行的中道里,以正见为先导,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见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乐两边的情本论。同时,悟理即是正行的项目,正见缘起,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两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依于正见缘起,能离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发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
  还有,释尊的开示缘起,缘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缘起的空相应性,这在经中多有说到。如《杂含》(二九三经)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缘起是与空相应的,空的独到大用,即洗尽一切戏论执见。缘起与空相应,所以能即缘起而正见不落两边的中道。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他。
  龙树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著于名相,不落于对待。(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此语亦不受”。“受”即新译的取。凡称之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名言的概念。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如以为是非有非无,这不能恰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着。(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这里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至于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这不落对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
  关于中正的意义,龙树也有很好的发挥。依佛陀所正觉的,为众生所巧便言说的,在佛陀,都是圆满而中正的。如缘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说的施设,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说︰“理圆言偏”。众生对于佛的教法,不能圆见佛法的中道,闻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会失却中道。如《智论》卷八十说︰“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中略)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毕竟空与缘起有,那里会堕于一边?这因为学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什么都有弊的,所以特说明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发展到极端,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萨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堕于常边。为了挽救这种偏病,所以龙树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缘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归于释迦的中道。学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实义,多落于二边,所以特称此综贯性相空有的为中道。龙树的中道论,不外乎不著名相与对待(宗归一实),综贯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观大乘的特色,实即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
  [参考资料] 《转法轮经》;《大般涅槃经》卷七、卷三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卷四十三、卷五十七;《维摩经文疏》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宫本正尊《中道思想及びその发达》《根本中と空》;西义雄(等)《大乘菩萨道の研究》第二章;《平川彰著作集》第二册;中村元(等)编《佛教思想》第六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