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中部(巴Majjhima-nikāya)
南传五部经藏中之一部。“部”为巴利语nikaya(尼柯耶)之意译。《中部》即指具有中等长度,不过长,也不太短之经文部类。此部之性质略同于北传阿含经中之《中阿含》。共收一五二经,分为三经十五品,即︰
(1)根本五十经︰收有根本法门品、师子吼品、譬喻法品、双大品、双小品等;每品各收十经。
(2)中分五十经︰收有居士品、比丘品、普行者品、王品、婆罗门品等;每品各收十经。
(3)后分五十经︰收有天臂品、不断品、空品、分别品、六处品等;前三品各有十经,后二品各有十一经。
据日本姊崎正治《The Four BuddhistAgamas in Chinese》及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所载,《中部》与汉译《中阿含经》仅有九十八经相同,品名相同的仅有四品,且二者经品的顺序亦不完全相似。
在原典方面,今有锡、缅、暹文本,及巴利原典刊行会出版的罗马字本,并有德文、英文及日文译本。
◎附︰温特尼兹(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三章(依观摘译)
《中部》系由一百五十二篇经典所组成,与《长部》的经典相较起来,它的每一经篇幅稍短。《中部》中的各篇经典,都可说是一篇相当完整的作品,而各篇经典无论在价值或种类上,也都是不相同的。由于经典的数量较《长部》为多,因此在内容上,《中部》自然比《长部》丰富。这些经典几乎包含了佛陀的一切教法,例如︰四圣谛、业、欲望及轮回主体的否定、涅槃、各种瞑想等。虽然这些论议泰半都是些令人发闷的教说,但它们都附有或长或短的序文;这些序文有些是采取对话的方式,有些则是itihasasaṃvāda(叙事诗、传闻、口碑、故事)。运用譬喻来宣导教义,是一极为理想的手法,而在一整篇的经文中,有时候是以一则譬喻展开叙述;有时则是为使人对某一教义加深印象,而再三的运用数则譬喻。又,有时候也会为了要阐扬某些教义而加入神话与传说。例如《中部》第三十七经即属此类。在本经中所描述的是︰有名的佛弟子目犍连造访帝释天宫的故事。“目犍连比丘以其足之拇指撼动最胜殿”的这种记载,颇能使人联想起《摩诃婆罗多》与《往世书》中的婆罗门的传说。而某些itihasasaṃvāda则令人觉得那是真实事件。例如第一四○经所载的弗迦逻娑利(Pukkusāti)的故事。该经之末尾叙述弗迦逻娑利思欲加入僧团,但当他外出取衣钵时,在路上被一条牝牛触死。对于此一意外事件,佛陀向比丘们说︰“虽然弗迦逻娑利尚未成为比丘中的一员,但实际上,他已证得了涅槃。”又,在一四四经中有阐陀(Channa)比丘的故事。经中记载阐陀比丘身罹重病,以刀自绝。就此,佛陀给予赞赏的评语。佛陀认为如果自杀是为了再生与获得另一个肉体,那么这个举动是要受非难的,但如果是为了入涅槃,则就不然。采自佛陀时代的实际事件而又吸引人的第九十三经〈阿摄和经〉(Assalāyana-sutta),也颇能感动我们。对自负的婆罗门而言,佛陀所主张的“四姓皆清净”的说法,颇令人不悦。经中年轻婆罗门阿摄和与释尊两人就阶级制度所作的谈论,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在作为反对婆罗门阶级制度的论证上,本经可以说非常足够。经中有这么的一段话︰
“婆罗门如此言道︰尊者乔达摩!婆罗门是最高的阶级,其他阶级是卑劣的。只有婆罗门才是白色的,其他的都是黑色。只有婆罗门是清净的,其他的则不然。婆罗门是梵天的真正之子,是从其口而生;由梵天所生、梵天所造,是梵天之嗣子。”
对于阿摄和的如此言说,佛陀随即提出一连串的反问,而阿摄和皆给予肯定的答覆,因此,婆罗门的主张不被承认。亦即在经中佛陀是这么说的︰
“阿摄和!你认为怎么样呢?譬如若有刹帝利灌顶王召集了一百名来自种种阶级的人,并且对他们说︰‘诸位贤士,你们之中的刹帝利族、婆罗门族、王族人,请取娑罗树、娑罗罗树、旃檀树、钵昙摩树等良木钻之取火吧!另外,你们之中的旃陀罗族、猎师、竹师、车师、补羯娑(Pukkusa)族者,也请你们取狗槽、猪槽、浴槽、伊兰梵树钻之取火吧!’阿摄和!你认为怎么样呢?你会认为只有那些刹帝利族、婆罗门族、王族人用娑罗树、娑罗罗树、旃檀树、钵昙摩树所生起的火才有光焰、光色、光耀,只有他们的火才有火的功用?而那些旃陀罗族、猎师,乃至补羯娑族人由于用狗槽、猪槽、浴槽、伊兰梵树等劣材;所以他们所生的火就没有光焰、光色、光耀,而且不具有火的功用吗?”
对于佛陀所提出此一问难,阿摄和当然不得不回答两种火没有任何区别。因此,释尊下结论说︰就阶级制度言,两者的关系也是同样。
但是,另外有某些经典既不是对话,也不是论议,而只是故事而已。例如第八十六经就是一篇正式的古故事诗,经中以散文与韵文叙述凶贼鸯掘摩罗(Aṅgulimāla)的故事。有关他成为比丘以至证得阿罗汉的那些记载,诚是古代佛教诗中的珍品。又,第八十三经所叙述的是有关大天(Makhādeva)王以头上白发已现,因而抛舍权位出家为比丘的故事(〈本生经〉中亦有此一故事)。与此类似的是第八十二经的〈赖吒和罗经〉(Raṭṭhapāla-sutta)。本经系以优美古老的民谣调所成,兹摘录如次︰
“年轻且出身良好的赖吒和罗想出家为比丘。然遭其双亲坚决反对,于是他拒食任何食物,最后终于得到双亲的允诺。数年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的家门口托钵乞食。其父并没有认出眼前的比丘就是他的爱子,又因为认为︰‘自己那个可爱的儿子就是受这样的剃发僧诱惑才舍世离俗的。’于是将赖吒和罗逐出门外。这时候,恰好其家婢出门倒掉一些昨夜的残粥。赖吒和罗趋前向女婢求乞那些残粥。女婢认出这名比丘就是他家主人的儿子,于是进去禀报主人。主人追出门外要赖吒和罗进屋里接受招待。但是,赖吒和罗以今天已用过饮食的理由拒绝并且告退。不过,他倒是接受隔日的邀请。为了隔日的宴请,其父不仅在饮食上费尽心思,并且在餐厅里摆满了黄金与饰物,又教赖吒和罗的前妻打扮装饰。在当天的宴会中,赖吒和罗受到极为热诚的款待,其父愿意将所有的宝石、财宝通通交给他。然而,赖吒和罗却如此言道︰‘父亲大人,请听我一声劝吧!请将这所有的黄金和饰物堆到车上,通通都沉到恒河的最深处。为什么我要如此说呢?因为我觉得世界上任何的苦痛、不幸、悲惨以及灾害等等,都是因之而生的!’又对于匍伏于其足下,向他示爱的前妻,赖吒和罗也没受任何影响。用过饭后,赖吒和罗就告别而出。在途中,他遇见了拘牢婆国的国王。国王对他说︰‘一个人若是老了、生病了,或是贫穷,或是亲族丧亡而想去当比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一个既年轻又幸福、健康的人愿意去出家之事,我实在很难理解。’于是,赖吒和罗以存在的空无以及欲望的难以满足等等回答国王,并以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向国王论证佛陀的教理。
除了这种优美的作品之外,也可以看到枯燥而无味的篇章。那些篇章是以问答示教的文体说明一些学术性的看法或基本教理。例如第四十三经、第四十四经即属此类。这类经典中有一些经典(例如第一二七经、一三七经、一四○经、一四八经、一五一经),完全采用《增支部》的条列方式,以及“论藏”中所用的定义与分类的体裁。与前文所说的故事诗全然不同的是第一一六经。在此经中,先以散文叙述独觉,其次又以韵文复述。这种韵散混合体的经典,在《长部》中也有一些;这是极为后世的文体,在梵文佛教文献中我们也可以见到。
《中部》中的经典,虽然在关于古代佛教与佛及其直传弟子之间上,不能提供我们最佳的资料;但是,我们认为它的价值在于︰不仅提供了比丘本身的日常生活资料(如第五经、第二十一经、第二十二经),并且对于其他阶层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也给予很多有趣的提示。例如第五十一经,对于婆罗门供牺的组织,血腥的供牺与政治、司祭的关系上,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关于古代印度所流行的种种苦行,我们也可从中窥知。例如第十二经与第十四经中,可以看到苦行的实际状况;第四十经、第四十五经、第五十一经以及第六十一经中,可以了解各种宗派各种种类的圣者。例如当时的“犬行者”、“牛行者”的苦行法是吃着与狗、牛完全同样的食物。对于被问及︰“修这样苦行的苦行者,其来生将获何等果报?”时,佛陀的答覆是︰“最好的情况也只是犬行者为犬,牛行者为牛;但是,首先两者必将堕落到地狱中!”某些经典,由于提到佛陀与耆那教的关系,因此别具历史意义。例如第五十六经〈优波离经〉(Upāli-suttanta)特为重要,而第五十七经、第一○一经、第一○四经也不能忽视。第七十六经因提及了佛陀时代其他教主(尤其是自由思想与诡辩家的教理)与佛陀之间的关系,因此是一既重要又有趣的经典。此外,有关各种种类的迷信,社会性的、法律上的状态等,也屡屡言及。例如第十三经,列举了残酷的刑罚;第三十八经记载的是,对于孩子的诞生与教育方面的种种奇特的观念;第二十八经与第三十七经提及翁媳之间的关系。
就成立的时代言,各经典之间经常是相差悬殊的。如同《大般涅槃经》中古老的部分一般,《中部》若干经典中的佛陀,纯然只是以人或教师的身份出现,他说他自己只是个和一般人没两样的普通人,但他希望自己能获得某种智慧,证入毕竟的涅槃。例如在第二十六经与第三十六经中,就是佛以素朴的言词叙述其本身毫无奇迹色彩的部分自传。但是,在其他经典中(例如第十二经)中的佛陀,则具有种种神通,并且具有绝对性的神的性格。第一二三经的〈希有未曾有法经〉中描述了菩萨入胎、诞生的所有奇迹;情形就如同我们在《长部》的〈大本经〉所看到的,以及成立于后世的非圣典著作(例如《Nidānakathā》《Lali-t a-vi-stava》等)的佛传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经典中,佛陀(或是如目犍连尊者那样的佛弟子)经常会“如壮士屈伸臂顷”那样的突然消失,而又突然出现在天界(例如第三十七经、第四十九经等等)。如第四十九经之类的某些经典,则是力图证明佛陀远比一切天神或最高的梵还要高明。一般而言,在这些经典中,佛陀是主要的发言者,但是,也有一些是佛弟子当主要发言人物,例如第十五经、第四十三经以及第四十四经。有时候,诸如第一二六经之类的经典,不仅只是由一名佛弟子回答问题,甚至再由佛陀确认其答案正确。又,所有的经典绝非是佛陀在世时所成立的,这一点可以从第八十四经、第九十四经中得到证明。在此二经中,叙述在被问及“佛陀今在何处?”时,弟子答言︰“师已入无余涅槃。”第一○八经更是与佛陀的入灭有直接关联。亦即在此经中叙述当阿难被问及︰佛陀入灭前,有否选定某人作为僧团的领导者时,阿难答说︰没有。但由于僧团系以“法”为所依,并且若依循佛所制定的波罗提木叉,“律”自能在僧团维持下去,因此,僧团不会失其“所依”。从这一点看,本经与律的关系尤甚于法。此一事例,在其他经典,例如第一○三经、第一○四经以及一四二经中也可以看到。
《中部》所含的各篇经文,都是透过不同的方法来阐述教理,然而是否能从其相异的方法而推定其成立是在早期或晚期?对于这一点,确是有必要再作探究的。例如,在第一二九经以下与第一三五经以下的数经,关于业的教义以及地狱苦痛的描述,就如同《往世书》所作的描述一般,从这点看,或许此数经是在后期才成立的。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在相当早期的时代,业的教义中较通俗的概念就与纯粹的哲学概念并存。当在进行《中部》的编纂工作时,僧团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这可从第六十五经“昔日学处少,而悟入比丘多;今日学处多,但悟入比丘少。”的叙述得到证明。第九十三经〈阿摄和经〉中所提到的臾那‧剑浮(Yona-kamboja),则可以证明比阿育王稍早的时代,希腊‧巴克托利亚帝国已经存在。
第四十一经与四十二经二者,似乎是在表明《中部》的成立情况。后者除了简短的序文外,全文与第四十一经雷同。其他经典中,相同教诲或对话也有再次出现的情形。例如第一三二经与一三四经只不过是同一教法的异本。它们可能是比丘实际所行的说教。在更好的观点还没有出现之前,比丘只好将从前流传下来的教法稍稍改变而再三的转述。因此,《中部》的编集者也只是将他们所搜集的教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了《中部》。
[参考资料] 《印度哲学研究》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