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中阿含经(梵Madhyamāgama,巴Majjhima-nikāya,藏Luṅ bar-ma)
六十卷。东晋‧隆安二年(398)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共僧伽罗叉译。收在《大正藏》第一册。此经是北方佛教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因为它所遍集各经,不长不短,事处适中,所以叫《中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汉译本最初是由昙摩难提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共五十九卷(现已佚,只存一些零本)。因译文未能尽符原意,所以后十余年,僧伽提婆等加以改译。
此经译本内容,凡五诵十八品,内收有二二二经,约五一四八二五字(见《出三藏记集》卷九道慈序)。各品主题如次︰
初一日诵,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
〈七法品第一〉︰说七种法数及与有关问题,收有十经。(1)《善法经》,说知法知义等七善法。(2)《昼度树经》,以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还生、开花等七法,譬喻比丘从出家到证四果。(3)《城喻经》,以王边城四食丰饶等七事具足,譬喻圣弟子得七善法,四禅成就。(4)《水喻经》,以常卧水中以至住岸七种人,譬喻常作恶事到成四果。(5)《木积喻经》,说宁抱火烧木受苦乃至殒身,亦不愿作破戒亲女人等事。(6)《善人往经》,说七种阿那含为“七种善人所往到处及无余涅槃”。(7)《世间福经》,说施房等七种世间福,以及闻佛名欢喜踊跃等七种出世间福。(8)《七日经》,说由一日出世到七日并出世,以明诸行无常,劝众离舍。(9)《七车经》,以波斯匿王从舍□国递乘七车,速达婆鸡帝,譬喻由戒净等七净法,相续成就得到涅槃。(10)《漏尽经》,说见断等七种有漏。
〈业相应品第二〉︰说有关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等法,收有十经。(1)《盐喻经》,说修身、戒、心慧等智者,虽作不善业,亦仅受现法轻报,如少盐投恒河不觉其咸等。(2)《侯罗莫妄语。(5)《思经》,说故作十善业与不故作十善业受报不同。(6)《伽蓝经》,诫十不善业,勤修四无量,得四安稳住处。(7)《伽弥尼经》,说十恶十善果报,如石如油,沉浮不同。(8)《师子经》,说宗本可作不可作法。(9)《尼干经》,说破尼乾子五可憎恶,说如来得五称誉。(10)《波罗牢经》,说我知彼幻是幻,而自非幻,并说四无量及远离法定能断疑惑。
〈舍梨子相应品第三〉︰主要为舍梨子所说,或与其有关之事,收十一经。(1)《等心经》,说等心天向佛述舍梨子说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有外结人阿那含还来此间。(2)《成就戒经》,舍梨子说成就戒定慧者生余意生天中,能知灭定。(3)《智经》,舍梨子向佛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等义。(4)《师子吼经》,说有身身念(四念处中身念)者,则不轻慢梵行;若无身身念者,便轻慢梵行。(5)《水喻经》,说五种不净行除恼法。(6)《瞿尼师经》,舍梨子因瞿尼师告诸比丘,当学敬重随顺观等法。 (7)《梵志陀然经》,舍梨子教化梵志陀然生梵天修四梵室法,即四无量心。 (8)《教化病经》,说有上信等十种得须陀洹法,此可治病。(9)《大拘絺罗经》,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因知不善、知不善根等得正见入正法事。(10)《象迹喻经》,说四谛法摄诸善法,于一切法中最胜。(11)《分别圣谛经》,说过现未诸佛广显四圣谛法。
〈未曾有法品第四〉︰收十经。(1)《未曾有法经》,说佛于过去迦叶佛时,开始愿行佛道行、梵行等未曾有法。(2)《侍者经》,说阿难为佛侍者立三愿等未曾有法。(3)《薄拘罗经》,说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知足行。(4)《阿修罗经》,以大海中喻佛正法律中八未曾有法。(5)《地动经》,说地动三因缘及如来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6)《瞻波经》,亦以大海喻正法律中未曾有法。(7)、(8)《郁伽长者经》,说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9)、(10)《手长者经》,说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习相应品第五〉︰收十六经。(1)《何义经》,说持戒为令人不悔,展转得解脱贪、瞋、痴法。(2)《不思议经》,说法有自然而得者不须思量。(3)至(9)《念经》《惭愧经》《戒经》《恭敬经》,说有正念、正智、惭愧、持戒、行恭敬,便能护根护戒,乃至解脱而得涅槃。(10)《本际经》,说恶人因近恶知识,展转乃至无明生爱;善人因近善知识,展转乃至七觉支生明解脱。(11)、(12)《食经》,说恶人为恶知识等食,与上经说相同,并取大海为喻。13《尽智经》,说奉事善知识为往闻善法之因,展转乃至解脱得漏尽智。14《涅槃经》,无明为苦因,展转乃至解脱为涅槃因,故遍观无明等十二因缘而得涅槃。(15)、(16)《弥醯经》,即为比丘说经,说与善知识俱等五因,及修不净观等四法能令心解脱成熟。
〈王相应品第六〉︰收十四经(品上七经)。(1)《七宝经》,说转轮王出世便有七宝出世,如来则有七觉支宝。(2)《三十二相经》,说轮王具足三十二大人相。(3)《四洲经》,说佛本生为顶生王统御四洲而不知足。(4)《牛粪喻经》,说顶生王布施等三种业报,但五蕴无常等。(5) 《频鞞娑罗王迎佛经》,佛为频鞞娑罗王说五蕴无常等法,王证果皈依。(6)《鞞婆陵耆经》,迦叶佛为频鞞王说难提波罗陶师事。(7)《天使经》,说阎王以生老病死恶业治罪,为五天使诘责罪人。
第二一日诵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
《王相应品第六〉︰(品下七经)。(8)《乌鸟喻经》,教诫比丘莫依非法活命如獭等。(9)《说本经》,说阿那律陀本事,施辟支佛食得七返人天为王,又说未来螺转轮王及弥勒佛等事。(10)《大天捺林经》,说大天轮王子孙族属历世出家等事。(11)《大善见王经》,说大善见王往古修四无量,六返舍身等事。(12)《三十喻经》,佛为舍梨子以王臣严饰等譬喻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等事。(13)《转轮王经》,说坚念转轮王成就七宝得四种如意之德,乃至比丘应如螺转轮王以念处为境界等事。(14)《蜱肆经》,说鸠摩罗迦叶断蜱肆王的无后世见。
〈长寿王品第七〉︰收十五经。(1)《长寿王本起经》,说长寿王及长生太子行慈不令杀人等事。(2)《天经》,说修八行得光明生天。(3)《八念经》,阿那律陀说得八大人念。(4)至(7)《净不动道经》《郁伽支罗经》《娑鸡帝三族姓子经》《梵天请佛经》,佛为阿那律陀等说离欲法等。 (8)《有胜天经》,阿那律陀说大心无量心义以及光天净光遍净光天因果。 (9)至(15)《迦絺那经》《念身经》《支离弥梨经》《长老上尊睡眠经》《无刺经》《真人经》《说处经》,阿那律陀说迦絺那法等。
〈秽品第八〉︰收有十经。(1)《秽品经》,舍梨子说世人有秽无秽等法。(2)《求法经》,说三可毁三可称法,又说中道断欲贪等能得心住乃至涅槃。(3)《比丘请经》,目犍连说成就戾语法者与成就善语法者得失不同。(4)、(5)《知法经》《周那问见经》,周那说知法与不知法者譬喻等。(6)《青白莲花喻经》,说身口灭法乃至慧见灭法。(7)《水净梵志经》,说二十一种秽污于心之法。(8)至(10)《黑比丘经》《住法经》《无经》,说善不善法乃至净法盛衰等。
〈因品第九〉︰收有十经。(1)《大因经》,广明缘起甚深乃至八解脱法。(2)《念处经》,说四念处。(3)、(4)《苦阴经》,分别欲味欲过患等法。(5)《增上心经》,说常念五相得增上心。(6) 《念经》,说欲恚害念及无欲恚害念。(7)《师子吼经》,说无明为诸受本,无明尽则一切受断。(8)《优昙婆罗经》,说苦行不可说为正解脱法。 (9)《愿经》,广说比丘所应愿事。(10)《想经》,说计地等四大,便不知地等四大;不计地等四大,便知地等四大。
〈林品第十〉︰收有十经。(1)、(2)《林经》,第一经以比丘住林能不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配合求取衣食等来源易难而组成四料简,取能得正念乃至涅槃、乞取衣食等便易作终身住修场所。第二经也用与第一经同样的四料简,意取得沙门义易求生活资料的林处作终身依住。(3)、(4)《自观心经》,说得止观应求漏尽。(5)《达梵行经》,说知漏等因乃能尽一切苦。(6)《阿奴波经》,说提和达哆以放逸故必堕地狱等事。(7)《诸法本经》,说诸法以欲为本等。(8)、(9)《优陀罗经》《蜜丸喻经》,说三爱为痈本,六触处为一切漏。(10)《瞿昙弥经》,佛许大爱道出家,因制八尊师法等。
第三一日诵,有一品半,合有三十五经。
〈大品第十一〉︰收有二十五经。(1)《柔软经》,说佛为老病死而出家。(2)《龙象经》,说佛为龙象。(3)《说处经》,说过现未三说处等。(4)《无常经》,说观五阴无常能得证果。(5)《请请经》,说我今受身是最后边身等。(6)《瞻波经》,诃责犯戒之罪。(7)《沙门二十亿经》,以弹琴喻精进证果。(8)《八难经》,说学道八难八非时。(9)《贫穷经》,以无善法财喻贫穷等。(10)《行欲经》,说十种行欲人。(11)《福田经》,说学无学二种福田人。(12)《优婆塞经》,说优婆塞持五戒、念三宝,必能证果。(13)《怨家经》,说瞋恚是怨家、妨害好色等事。(14)、(15)《教昙弥经》《降魔经》,说信如来所说四事故出家等。(16)《赖吒和罗经》说意业最重等。(17)《优婆离经》,说优婆离舍尼乾子归佛事。(18)《释问经》,说八正道护六根等。(19)《善生经》,佛教善生礼拜六方法。(20)《商人求财经》,说计根尘阴界是我者皆被见所害。(21)《世间经》,说佛从成道到涅槃所说皆实。(22)《福经》,说佛往者七年行慈福报。(23)《息止道经》,说初学比丘应常念不净,除欲恚病。(24)《至边经》,说欲尽苦应修沙门法。(25)《喻经》,说无量善法以不放逸为本,喻如地等。
〈梵志品第十二〉︰收二十经(品上十经)。(1)《雨势经》,说比丘七不衰法与六慰劳法。(2)《伤歌罗经》,佛为伤歌罗摩纳梵志说如意足、占念、教训等三轮示现令其皈依。(3)《算数目犍连经》,佛为算数目犍连梵志说佛法中次第。(4)《瞿默目犍连经》,阿难为梵志瞿默目犍连说无一比丘能与世尊等。(5)《象迹喻经》,佛为生闻梵志说从出家护根到证无漏,方为极大象迹。(6)《闻德经》,又为生闻梵志说闻诵差别功德,从舍家到证灭。(7)、(8)《何苦经》《何欲经》,佛答生闻梵志所问在家苦乐事等。(9)、(10)《郁瘦歌罗经》《阿摄和经》,说四姓平等。
第四一日诵,有三品,合有三十六经。
〈梵志品第十二〉︰(品下十经)。(11)《鹦鹉经》,为鹦鹉梵志,分别在家出家事,又说五盖及法从心起。(12)《须闲提经》,为须闲提异学说离欲法喻。(13)《婆罗婆堂经》,佛为婆私吒及婆罗婆二梵志说四姓来历及业报平等。(14)《须达哆经》,为须达哆居士说施心差别。(15)《梵波罗延经》,说今梵志已越梵志法。(16)《黄芦圆经》,说于五欲无味无怖,证四禅三明乃不入胎。(17)《头那经》,佛为头那梵志说如梵等五梵志法。(18) 《阿伽罗诃那经》,佛答阿伽罗诃梵志问说梵志经典依于人住,展转乃至依于涅槃。(19)《阿兰那经》,说佛因阿兰那梵志出家说无常法利益无量。(20)《梵摩经》,说梵摩梵志,优多罗摩纳观佛相好出家。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收有十经。(1)、(2)《分别六界经》《分别六处经》,分别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等法。(3) 《分别观法经》,分别观法心散不散等。大迦旃延更为广演。(4)、(5)《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说佛莫念过去未来,常说跋地罗帝偈,迦旃延约根尘加以广释。(6)《阿难说经》,阿难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得佛印可。(7)《意行经》,说八定、八天处等以灭定为最胜。(8)《拘楼瘦无诤经》,分别诤无诤法。(9)《鹦鹉经》,分别业报差别法。(10)《分别大业经》,分别三报受时差别。
〈心品第十四〉︰收有十经。(1)《心经》,说心将世间去、心染着、心起自在等。(2)《浮弥经》,说邪正梵行得果与否。(3) 、(4)《受法经》,约现乐后苦等现未苦乐四种料简。(5)《行禅经》,分别盛衰等四种行禅。(6)《说经》,说八定中退住及漏尽义。(7)《猎师经》,修四禅等能脱魔境。(8)《五支物主经》,说第一义沙门当知善戒不善戒等具八正道。(9)《瞿昙弥经》,说施受净不净。(10)《多界经》,说知界处缘起为智慧,又说眼等十八界与六十二类界。
〈双品第十五〉︰此品分属两诵,成为两品,故名〈双品〉。收有十经(品上六经)。
(1)、(2)《马邑经》,说沙门法须三业清净成就禅定,乃至漏尽。(3)《牛角娑罗林经》上,乐如意道者大目犍连、乐头陀行者大迦叶、论议者迦旃延、成就天眼者阿那律陀、习禅者离欲哆、多闻者阿难等随用心自在与舍梨子问答各说修行所得。(4)《牛角娑罗林经》下,阿那律陀等说修四禅四无量等为人上法。(5)《求解经》,说由见色闻声求解如来,正知如来法。(6)《说智经》,说与梵行已立比丘问答知见五阴、四食、四说等事。
第五一日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五经。
〈双品第十五〉︰(品下四经)。(7)《阿夷那经》,说法非法众等见。(8)《圣道经》,说正八圣道及正解脱、正智十支,约邪正修断为四十善不善法品。(9)《小空经》,说行真实空不颠倒,应不念人想、村想、无事想,乃至不住无想定。(10)《大空经》,说欲多行空者,当修内空、外空、内外空法、不移动法等。
〈后大品第十六〉︰收有十经。(1)《迦楼乌陀夷经》,赞断过中食。(2)《牟梨破群那经》,说出家应修无欲,习慈悲喜舍等。 (3)《跋陀和利经》,赞一坐食法。(4)《阿湿贝经》,责过中食。(5)至(7)《周那经》《优婆离经》《调御地经》,说修行不放逸、六诤本、七灭法等、七灭诤等如法不如法等。(8)《痴慧地经》,说痴与慧种种相苦乐报。(9)《阿梨吒经》,说欲法障道。(10)《□帝经》,十不往生,详说十二缘起。
〈晡利多品第十七〉︰收有十经。(1)《持斋经》,说应持八支斋,并修念佛等五念。(2)《晡利多经》,佛为晡利多居士说离杀等八支、断俗事。(3)《罗摩经》,说求无病安隐涅槃法为圣求,求病法等为非圣求。(4)《五下分结经》,说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5)《心秽经》,说拔疑佛等五种心中秽,解身缚等五种心中缚,是为比丘比丘尼清净法。(6)《箭毛经》,佛为异学箭毛等说佛以无上戒等五法令弟子恭敬不离。(7)《箭毛经》,佛为异学等说天眼宿命通。(8)《鞞摩那修经》,说无谄诳、随佛教化必得正法。(9)《法乐比丘尼经》,法乐比丘尼答毗舍佉问法。(10)《大拘絺罗经》,大拘絺罗答舍利弗问法。
〈例品第十八〉︰收十一经。(1)《一切智经》,佛为波斯匿王说四姓成就五断支事,于后世有差别。(2)《法庄严经》,波斯匿王赞佛种种法靖。(3)《鞞诃提经》,说佛说法善,众弟子趣向善,又佛行善身行不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之所憎恶。(4)《第一得经》,说弟子不欲变异法,惟应广布八正道。(5)《爱生经》,说生爱时便生愁苦。(6)《八城经》,阿难为八城居士说十二禅。(7)《阿那律陀经》,阿那律陀说得四禅及漏尽为比丘贤死。(8)《阿那律陀经》,说见质直、修念处、四无量等为不烦热死。(9)、(10)《见经》《箭喻经》,说佛一向说有常无常,又不一向说世有常等。(11)《例经》,说欲断无明乃至老死以及别知无明乃至老死者应修三十七菩提分、十一切处、十无学法。
声闻乘各部派中所传的《阿含》各各不同,秦译《中阿含》究属于何部所传从来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此经初次译本与《增一阿含》同出于有部译师昙摩难提,今本翻译时,由僧伽罗叉讲梵本,僧伽提婆转梵为晋,二人皆有部的根据地罽宾人,而提婆别译之《阿毗昙八犍度论》(即《发智论》),罗叉续成罗什所译的《十诵律》,并为有部重要典籍。又此经的结构和西藏译本止天所著《俱舍论疏要用论》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极其相似。从这几方面来看,此经可能是有部的传本。
此经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本断简中,仅有三经与本经中零本相同。即(1)同于本经之第一二一《请请经》。(2)同于本经之一三三《优婆离经》。(3)同于本经之一七○《鹦鹉经》。
在本经全部译出的前后,零本翻译很多,现存的计有七十三种。西藏大部经中,仅有相当于本经的零本五种。本经与南传巴利文本《中部》对勘,二二二经中仅有九十六经相同。盖本经所收者,篇幅或长或短,不全是适中的。所以在南传巴利文本,也有九十余经编入他部中(据赤沼氏《对照目录》),本经中各经见于巴利文《长部》者凡九经,见于《增一部》者凡七十六经,见于《相应部》者凡七十六经。(田光烈)
◎附一︰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
第二节(摘录)
“相应教”类集成立,而传为佛说与弟子说的经文,仍不断的传出、流行,又次第结集出来。次后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经上,分别、抉择、评破、融摄、组合,会入了更多的事缘、传说,成为《中阿含》与《长阿含》。或为了便于教化,依当时所传的经法,以增一法编集,成为《增一阿含》。三部集成的时代相近,但《增一阿含》要迟一点。
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ḥ)的诵本。分六十卷,十八品,二二二经(传说分为五诵)。南传的《中部》,与《中阿含经》相当,是铜鍱部(Tamra-śatīyāḥ)的诵本。全部分十五品,一五二经;分为“根本五十”、“中五十”、“后五十”三部分,这应该就是汉译所传的“分”或“诵”了。这不同的两种诵本,共同的仅有九十八经。品名相同的,不过四品。(中略)
《中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合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说一切有部的《增一阿含》没有传译,所以不能知道有多少与《增一阿含》相同,而是重出。但大体说,这些,铜鍱部编入《增支部》,而在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这部分,多数集中在一至十二品中。而〈七法品〉、〈业相应品〉、〈未曾有法品〉、〈林品〉;尤其是〈习相应品〉、〈大品〉,占有很大的比数。(中略)
总之,《中部》与《中阿含经》,共同的仅有九十八经。二部诵本所以如此的差异,是由于四阿含编集的组合不同。为铜鍱部编入《长部》《增支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的达一百经左右。说一切有部编入《杂阿含经》的,却有二十余经,铜鍱部编入《中部》。更由于各有自宗所诵的契经,如铜鍱部的《中部》,就有二十八经。除去这些差异,二部共诵的《中阿含》原形,约为十品,一百经。
◎附二︰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第二节(摘录)
佛法的原始结集,与《杂阿含经》──《相应部》的一部分内容相当。由于“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的应机不同,编入《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已有了不同的适应性。依《杂阿含经》为本,顺着三类“记说”的倾向,更广的集成《中》《长》《增一》──三部,虽主体相同,而更明确的表现出各部的独到适应。这是约各部的着重点而说的。
《中阿含经》继承“弟子所说”的特性,重视出家众──僧伽,每说到有关毗奈耶的部分。如《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槃后,佛没有预先指定继承人,比丘们也没有公推谁继承佛的地位。佛法是“依法不依人”,比丘们只是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举行布萨,互相教诫策励,依法忏悔出罪,就能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如比丘有︰多闻、善知识、乐住远离、乐燕坐、知足、正念、精进、智慧、漏尽──佛说的十可尊敬法,“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佛法就这样的延续下来。如僧伽有了诤论,要合法的除灭,佛法才不致于衰落,如《周那经》所说的“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法”与“六慰劳(六和敬)法”。这两部经,表达了当时僧伽佛教的特色。此外,如长老比丘应该教导初学的;应该教诫比丘尼;教诲阿练若比丘。在布施中,施僧的功德最大;三净肉的意义。对于僧尼习近的,不受一坐食的;过中食的;非时乞食的;犯戾语(不受教诫)的;不舍恶见,如说淫欲不障道的,心识常住的;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至于叙事而文段与律部相当的,如释尊少年受欲的《柔软经》;从二仙修学、成佛、度五比丘的《罗摩经》;初化王舍城(Rājagṛha)的《频毗婆逻王迎佛经》;种种希有的《未曾有法经》;因拘舍弥(Kauśāmbī)比丘诤论而说的《长寿王经》;女众最初出家的《瞿昙弥经》;因比丘不清净,释尊不再说戒的《瞻波经》等。《中阿含经》与律治的、僧伽的佛教精神相呼应,表示了“中”部的重要倾向。
“法义分别”,是“中含”的又一重点所在。现存汉译的《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āḥ)所传的;南传的《中部》,属赤铜鍱部(Tāmra-śātīyāḥ)。在《中阿含经》的二二二经,《中部》的一五二经中,相同的仅有九十八经。
[参考资料]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分别功德论》卷一;《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东洋学术研究》第二十三册〈阿含经典の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