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临济宗


  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临济宗。
  义玄(?~867)是六祖慧能下的第六代,曹州南华县人,出家后广究毗尼及经论,既而到各处参学。首先参谒洪州黄檗山的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棒打,于是向希运告辞,希运叫他到高安滩头去参谒大愚禅师。他见了大愚,诉说三问三被打的经过,并问︰“不知有过无过?”大愚说︰“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大愚乃搊师衣领云︰“适来道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大愚肋下打了一拳。大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义玄即回黄檗。黄檗云︰“汝回太速。”义玄云︰“只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那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义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印可义玄得悟。唐‧大中八年(854),他到镇州,在滹沱河边建立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端然示寂,敕谥“慧照禅师”。慧然辑录他的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一卷。
  义玄的接引学人,有三玄(即三种原则)、三要(即三种要点)、四料简(即四种简别)等施设。他说他的接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四料简)。又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义玄说︰一念心上清净光即是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即是化身佛;而轮回三界受种种苦,只是由于“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假如能看到这一点,回休照,停歇一切向外驰求的念头,就当下与祖、佛没有区别。所以真正学道人,只是随缘任运,不希求佛、菩萨、罗汉等果乃至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为外物所拘。这是临济宗的根本思想,他的语句作略,便是通过这根本思想而用峻峭的机锋为学人解黏去缚的。
  义玄的弟子,有灌溪志闲、宝寿沼、三圣慧然、兴化存奖等二十余人,门叶极其繁荣,于是成为一大宗派。然而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存奖(830~888)之下,递传南院慧颙(?~952)、风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926~993)、汾阳善昭(947~1024)、石霜楚圆(986~1039)。楚圆下有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法席很盛,于是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
  慧南(1002~1069),信州玉山人,起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来依楚圆,于言下大悟。宋‧景祐三年(1036),住在南昌黄龙山,设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与道一、怀海相等。嗣法的弟子有晦堂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八十三人。
  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人,出家后,往南原参楚圆得悟,后来辞归筠州九峰,道俗迎居杨岐山,嗣法的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十二人。起初黄龙、杨岐二派并盛,然而黄龙一派,不数传而法统断绝,杨岐恢复临济旧称。守端下有五祖(山名)法演等十二人,法演下有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佛果克勤等二十二人,三佛中克勤以得髓称,法流尤盛。清远再传蒙庵元聪,日僧俊芿师之,传法归国,为杨岐宗在日本之初传。
  克勤(1063~1135),彭州崇宁人,出家受具后,起初学经论,后来就法演参禅得悟。宋‧崇宁中(1102~1106),在成都昭觉寺开法;政和初(1111~?),往荆州,谒张商英(无尽),与谈《华严》要旨和禅门宗趣,商英事以师礼,留住碧岩。既而应商英之请,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上加垂示、着语和评唱,门人加以辑录,题作《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克勤曾先后受佛果、圆悟等赐号),又称《碧岩集》,十卷。此外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弟子绍隆等编。嗣法的弟子有七十五人,就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为最著,开大慧(亦称径山派)、虎丘二派。
  宗杲(1089~1163),宣州宁国人,初游于洞宗之门,既而到汴京天宁寺参克勤,于言下豁然顿悟。后来住在浙江径山,接引后学,道法很盛。曾裒辑先德的机语,间加以拈提,称为《正法眼藏》,六卷。又盛倡看话禅,而贬宏智正觉的主张为默照邪禅。后来他的弟子蕴闻编辑他的法语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一卷。嗣法的弟子有九十余人,临济一宗至此又大盛。
  绍隆(1077~1136),和州含山人,初谒长芦崇信、湛堂文准、黄龙死心,次参克勤得悟,后来住在虎丘,大播克勤之道于东南,有《虎丘绍隆禅师语录》一卷,参学嗣端等编。嗣法的弟子只有天童昙华一人。昙华的法嗣有八人,而以天童咸杰为最著。虎丘一派在咸杰下,更分出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二派。咸杰下三传一山一宁,入日本创一山派。
  大慧一派,在宗杲的弟子佛照德光下,也分出灵隐(之善)、北涧(居简)二派。之善再传有楚石梵琦,晚年专修净土。居简下再传有念常(著《佛祖历代通载》)、德辉(改订《百丈清规》)等,但其后不昌(德辉法系传日本为中严派)。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绍隆之下,特别是破庵祖先一派,极其繁荣(此派与崇岳一派下均有多支传入日本)。祖先传雪岩祖钦,再传高峰原妙,此宗又大盛,其时已入元代。
  原妙(1238~1295),苏州吴江人,起初习天台教,次参雪岩法钦得悟。元‧至元十六年(1279),入西天目,在师子岩立“死关”,以三关语考验学者,受度的弟子数百人,参学门人辑录其法语为《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各一卷。其嗣法有明本。
  明本(1263~1323),钱塘人,从高峰得悟后,出游皖山、庐埠、金陵,并在庐州的弁山及平江的雁荡结庵,学者辐凑。后来回到天目,住持师子院,名重一时。云南沙门玄鉴,东来问法,于言下有省,中途圆寂,其弟子普福等,图画明本的形像南归;由此云南兴立禅宗,奉为第一祖。明本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其门下有天如惟则,提倡禅净合一。此宗在元初,还有海云印简,系出和克勤同门的天目齐下,很受元室的尊信。
  到明代,禅宗依然很盛,如《五灯会元续略》〈凡例〉述临济宗在明代的盛况说︰“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而韬光敛瑞,民莫得传。”所以有明一代的宗匠见于史传的不多。只中峰门下千岩元长,其法系曾传入日本。到了他的十三传隐元隆琦,在崇祯时住黄檗山万福寺,复兴黄檗宗风;后应请赴日本,于山城宇治创黄檗山万福寺,开黄檗宗。到明末清初,国内此宗已不及往昔的隆盛,惟有天童(圆悟)、磬山(圆修)、本溪(性冲)三派鼎峙而已。
  圆悟(1566~1642),号密云,宜兴人,年三十,依龙池山幻有正传出家,有一天,过铜山顶,有省,后来正传授以衣法,法席很盛。法语有《密云悟禅师语录》十卷。法嗣有常熟三峰汉月法藏、四川夔州破山海明、越州平阳弘觉道忞、天台通玄、林野通奇等十二人。圆修(?~1635)与圆悟同门,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磬山结茅,逐渐成为大刹,门下人才之众和圆悟相等。法语有《天隐修禅师语录》二十卷。法嗣有杭州理安箬庵通问、湖州报恩玉林通琇等五人。性冲(?~1611),嘉兴秀水人,起初在径山结庵,后来住在苏州本溪,法嗣有兴善慧广。
  法藏(?~1635),无锡人,幼年出家,决志参禅,到年四十得悟,后来往从圆悟,被命为第一座。既而在圣恩禅寺的万峰关结夏,尝提宋‧慧洪所撰《智证传》,力阐纲宗,为诸方所疑谤。圆悟作书告诫他,他覆书答辩,又作《五宗原》一书,和圆悟的见解不同,圆悟一再加以驳斥,圆修也作《释疑普说》驳斥他。法藏的弟子谭吉弘忍更作《五宗救》,主张师说,圆悟又加以驳斥,侍者启真编为《辟妄救略说》一书,共十卷。
  后来清雍正帝(1723~1735)痛驳法藏、弘忍所言,斥为魔说,并将藏内法藏、弘忍的语录及《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另将《五宗救》逐条驳正,刻入藏内,这就是现行的《拣魔辨异录》。又着直省督抚从圆悟派下削去法藏一支,永远不许再入祖庭。传令天下祖庭,凡系法藏的子孙开堂的,即撤去钟板,不许说法。另选圆悟派下的别支承接方丈。三峰一派受此打击,不能复振。
  此宗在清初大都系出圆悟、圆修二派,而圆悟一派尤其隆盛。清顺治帝尝于十四年(1657)到京师的海会寺,延见圆悟的三传弟子憨璞性聪。更先后召玄水杲、玉林琇(通琇)、䒢溪森(行森)、天童忞(道忞)入京从容咨访,而师事通琇和他的弟子行森。通琇(1614~1675),江阴人,十九岁,从圆修出家,于言下大悟,继承法席,有《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十卷行世。道忞(1596~1674),潮州茶阳人,早年读大慧宗杲的语录,即到庐山出家,后来参谒圆悟得悟,亲炙十四年,继承法席,撰有《九会语录》《百城北游录》等。
  又当顺治、康熙间,法藏的门叶极其繁荣,当时成为三峰一派,海内称法藏和他的弟子灵隐弘礼、灵岩弘储为佛、法、僧三宝。弘礼下,有愿云显,住洪州云居;弘储下,有原直赋、楚奕豫,赋住南岳福岩,豫住潭州云盖,大阐宗风。经雍正削去支派后,法脉就断绝了。
  太平天国军兴后,此宗只圆修一派较盛,其法系有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及浙江於潜西天目山的禅源寺。而宗门中较卓越的,是重兴句容赤山般若寺的法忍本心(1846~1906),而本心的法系也源出金山。此后则金山有印彻(融通,1866~ 1928)、高旻有法一、天宁有清熔(冶开,1852~1922)。又上海的留云寺有密融(微军,1854~1921),系出金山;北京的龙泉寺有古念(清一,1843~1916),撰有《宗镜捷要》四卷,系出天目;都是知名的禅僧。而继承圆悟法系的仅有宁波天童、湖南沩山、成都昭觉等。
  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自从义玄用棒喝以来,以至宗杲的提倡看话,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剿绝情识,使学人忽然省悟,实为其特色。它在五家宗派中流传最久,不是没有原因的。(黄忏华)
  ◎附一︰乃光〈临济禅初探〉(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
  百丈下另一支的沩仰宗,开堂说法早于诸家。沩山曾说“研穷至理以悟为则”。至若仰山则竟谓“悟则不无,怎奈落在第二头”。他这样说,还是沩山说的“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之意,不悟则不到,悟了又落第二,说明此事实在难构,沩山教仰山︰“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于言下顿悟。此即随于“寻思”的言说,创入顿悟的极境,仰山教人︰“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亭苑人马骈阗,汝反思的还有许多般也无?”僧于言下有省。此即谛听“寻思”的言说,靠近顿悟初门,沩仰这样开示学人,显然即以“寻思”为功行要着,藉寻思的方便而触发顿悟也。须知这却为一般传统的禅宗正行。但这与临济提持的“一念缘起无生”和“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一切境缘回换不得”,“直是现今更无时节”等顿悟功行有异。临济大悟前,发问、吃棒,在他只有一个反应“有过无过”,经由大愚的点拨,那也不是教他“寻思”,直是紧骤的提起,教他当下瞥地。果然临济只在当人鉴觉下的一念忽然顿开了。看临济大悟的关键,的确念头若经“逼拶”,外不放入,内不放出,即可脱然顿悟。自己却能这样行,哪能重增惑结展转“寻思”?如上两则寻思悟道例子,遇人即可;真若自行,寻思即瞎。所以临济曾说︰“若人修道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生,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未显暗头明。”智剑者,谓学人若能逼拶念头,定能趋鉴觉于顿悟,即可获得如实智,此智威风凛凛,喻如剑也。无一物者,照见五蕴皆空也,欲贪见刺都无所有。明头未显暗头明者,此顿悟了了之如实智,触及之境明处却无以显示,好似与常人一般;这只能于性境幽暗处如实知其孤明寂照尔。即此孤明即是一把“倚天照雪”的长剑。一念顿悟,到家按剑只一步。这一比较,可知临济禅提持的逼拶念头的顿悟,非“寻思”所摄,出过沩仰宗。
  石头、药山一系的曹洞宗,还是着重以寻思触发顿悟。如洞山问云岩︰“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祇对?”岩良久,曰︰“只这是。”山乃沉吟(自起寻思)。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师教寻思)!”山犹涉疑(自起寻思)。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此即由寻思逐次锐进,继续触发之顿悟也。此宗以为顿悟贵在知“有”,不一定即在明大法实际,彻法源底。临济禅便不这样,大问题解决了还有啥知有的事?曹洞宗顿悟知有了,即趋重保任,但保任亦多分在寻思中保任须回互而照知,正偏回互才为保任。曹洞宗创倡正偏五位与展开五位功勋禅道,重心在于寻思鉴照,节节推进顿悟,围绕著「机贵回互”之旨。实际,回互即寻思发展到另一种高级类型,如以临济来衡量,只是禅宗顿悟功行中的一种分析,不是禅功上的一种动力,如落在依样画葫芦,便堕“相似禅”中去。临济始终不渝的、坚定的提持逼拶念头的顿悟功夫,自己修学是这个、教人修学也是这个法门。他的禅法造成的气势是︰要冲锋陷阵,要夺敌马去追敌,要直捣敌巢、枭敌魁首。三年黄檗座下不啃一声,睦州冷眼觑得实,知道是个大丈夫汉,教他去问法,却三度被打,逼拶更甚。虽浑身是股劲儿,却似乎软绵绵无力。经大愚轻一点拨,才意识到自己具有拔山之力,大愚肋力筑三拳,黄檗面前飞一掌,正是显出掀倒须弥、踢翻地轴,倒覆乾坤的气势。这和曹洞宗的绵密功夫,全是两路禅法。
  当时和临济作略相似的有德山(宣鉴),也是马祖下第四世孙,年岁稍长于临济。他们两人的禅道教学最为相似。临济悟后行脚有参访德山的一个公案︰
  临济侍立(德山)次。山曰︰“困。”济曰︰“老汉寐语作么?”山便打;济掀倒禅床;山便休。
  后来临济住镇州临济院,德山禅道更噪誉禅林,临济主动而间接地和德山相见。公案内容是这样︰
  德山示众︰“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闻得,谓洛浦(名元安,曾为临济侍者,后参夹山得法)曰︰“汝去问他︰‘道得为什么也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么生?”浦如教而问,师便打,浦接住棒送一送,师便归方丈。浦回举似临济,济曰︰“我从来疑着这汉。虽然如是,你还识德山么?”浦拟议,济便打。
  当时德山的禅道是︰提起一条白棒打尽天下捏怪者,被学者们形容为“德山棒,划断怪凡魔胆丧”!宋‧赞宁《僧传》〈德山传〉有云︰“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德山、临济垂接学人的方式,均属于激箭似的禅道,震惊了天下丛林。提起“德山棒,临济喝”,便谈虎色变,触之心惊,实为宗门盛事。但德山于禅道却只尽扫荡之功,在剿绝知见时不惜喝佛骂祖去;然于扫荡无捞摸处只教人自荐,这还是个大窠臼。临济则有杀有活,一气呵成;有破有立,不另指点;铸成杀活破立统一的利剑,具有极大辩证威力的活般若,但总不离逼拶的手段教人直下以趋入也,他囊括得了德山,德山却于他干瞪眼。
  德山下出岩头(全□),此师有出蓝之誉,实受临济影响很深。他结友参临济,已值临济入灭,但饫闻定上座转临济法语,“岩头不觉吐舌”。这即是他有所悟入处。他在洞山而不肯洞山,嗣德山又不肯德山,帮助在德山会下的同门雪峰大悟,即此可知他的见地与功行迥超诸方。他说︰“若向事上觑,即疾;若向意根下寻,卒摸索不着。”又说︰“此是向上人活计,只露目前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截断两头灵然自在。”岩头禅道有破有立,总的方法是逼拶,却与临济同途。不许“寻思”剿除知见,而且更要为不思才可得他一念跳脱转辘辘地。这一念跳脱,若不经由“逼拶”,即不得跳脱。“向意根下寻”即非逼拶,“截断两头”才是逼拶,寻思属于依句修行,划句子直须等破。所谓“一团火焰相似”,即智剑出来也。若以岩头法语参看临济大悟公案,“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正是逼拶后的跳脱。岩头实属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他否定“寻思”则是肯定的。
  德山下出雪峰(义存),他久历禅会,三上投子(名大同,石头另一系丹霞、翠微之后),九到洞山,后在德山下省发,经岩头帮助始大悟。雪峰下出云门(文偃),门实于九十六岁的老睦州处悟道,这与临济宗搭上了一点关系。后来云门极力阐扬逼拶直入功夫,不要在自家意识上弄光影,提出了“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的病,要于一念鉴觉下逼拶这一着子而求透彻。这和临济教你直下“识取弄影的人”,识取“是你目前历历的勿一个形段孤明”(临济语)。脱去云门说的病,始可顿悟此境,鉴觉无滞。以云门所说的病,来看临济大悟公案,则不见一星儿病。须知,临济禅触着即硬逼拶,哪有软暖之物给人?云门激箭一流的禅道,他曾作一颂︰“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云门禅你要“寻思”,也不容你寻思,碰着它即是逼拶,实与临济手眼最近。
  雪峰下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清凉(文益的法眼宗,文益谥“法眼”),与云门兴起时间差近。清凉门下出天台德韶,最知名,此宗大振。法眼宗因为在禅宗五家中是最晚出的,四家禅道对它都有影响。虽无临济轰轰烈烈的涂毒鼓声,但梵音清雅亦复沁人心脾。它的宗风平易而简质,于应机直指处大都具有“回机”手眼,虽“仍旧”而自尖新,却能使当人直透。法眼悟得“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之旨。“僧慧超(后易名策真,法眼弟子)问︰‘如何是佛?’(法眼)师曰︰‘汝是慧超。’超从此入。”这是对个别的“回机”直指,一礼拜,一悟入,都见功效。若平日不自寻思,虽遇拨转,也触不着。天台德韶以遍参丛林,无所契入,后到临川谒法眼。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问法眼者︰“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德韶于这话下大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德韶)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这是回机直指更大的一次收获。他平时不离寻思功行,所以有此奇勋。临济禅不说这些理趣,不给别人开后门,堵住“寻思”。当人若在散位中,或杂用心时,容或寻思。若提起逼拶念头的功行也,直下空荡荡地历历孤明,何法不打彻也。寻思好似钝刀待磨,哪知着力一逼拶,一念鉴觉,即可力透重围。徒说“现成”,既非“现成”,剑去远矣,刻舟何为?回机的接机手眼,实易成窠臼,好像玩个玻璃瓶子。临济禅么,琉璃殿上也须扑倒。以此,说临济禅提持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远非法眼宗所能追□。
  一般说来,寻思却为禅宗日常功行,诸家皆同。洞山仗自己意乐精进的寻思,过水睹影大悟。余者大都即在寻思之时,或请益之际,经由师家直指启发而获顿悟,一味寻思用功,无师家最后点助而顿悟的亦有,但悟了需要求师印证。惟临济概不这么,他的大悟因缘全系“逼拶”形势的聚会︰睦州促使发问,黄檗痛赐恶棒,他个人自然的反应“有过无过”,大愚从绝无人情处(实系深情)提起的点拨,这些实在没有一点儿教他如何“寻思”,寻思什么的暗示或条件存在。临济大悟的关键,即在那些内外紧骤的逼拶形势下,俄延了一下,竟于大愚语余蓦直的一刹那际于一念鉴觉下忽然大悟,直下彻见诸法源底也。不一定依缘,真具了因;无一定企求,真入实际;机用(棒喝言句)活脱随悟而显,如应而出。大愚肋下三拳,黄檗面门一掌,此即是他自行取证的气象,师家大为许可。这却与诸家悟道因缘迥别。因此,说临济大悟因缘公案显著了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此种逼拶念头的禅行,直如激箭,从“无求无著”上参究,不走现成路,在断绝了路头处全凭自力“逼拶”前进。诸方说禅总得有个权宜指示或影子在前,放出一条活路,并没有放在绝路头处。因此,不得谓为真参究。虽则顿悟了也有个齐限。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此语大可思矣。“悬岩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更苏欺君不得”,此两句语成了临济宗口头号召,却能道出此中真消息,也是真参究的写照。“无门为法门”,此其真诠也。因为这个绝路头的逼拶路子,它才是直端端的触着般若大火聚,岂太末虫能泊?这个绝对无情的逼拶路子,它才能摆脱心意识的一切妄缘,也才可能于一念鉴觉下如脱桶底似的打彻。这样顿悟了才经得起考验,不受人惑,是个无事人。即或到了这步,他更有他前进无已的无上般若的更大意乐。空乐不二的法喜精进岂有限极?此种激箭似的、行乎险道似的禅风,“只见波涛涌,不见海龙宫”(法演语),却要个有胆量的人才敢入。总此所说,即为临济大悟因缘公案显示的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与诸家顿悟功行在关系上总的区分。
  “佛法的大意”究竟是怎样的?悟了,不消一捏。“黄檗佛法无多子”,岂惟黄檗乃尔,释迦牟尼佛法亦无多子。“无多子”,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最极平常的意思,可是这正是般若了义语,乃世间诸法实相之秘要,亦即无上平等佛法。以此之故,说临济大悟为彻法源底,这一公案的重要性即在此处。厌生死而趋涅槃,果然是小乘途径;为了知“有”而了“生死”,才起顿悟功行,这个又是什么闲帐?悟了还同未悟,原来如此;悟了不是不悟,这才是真。知有为了生死,生死长河即涅槃,一期生死中无尽烦恼与无知亦即菩提,这些不一不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明定的诸法实相幽旨,只有通过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才有可能使当人于一念鉴觉下独脱无依,朗然照彻。不尔,虽多知识、辩才,实成渗漏!经由逼拶,一念顿悟了,彻见诸法空性,得它活般若,鉴觉下冷冷自善,孤明若寂。到此境界,一切境缘应时而照,泛应无亏,得大自在。正如百丈说的“如波说水,照万象以无功,若能寂照不自玄旨,自然贯串于古今”。此即这一大悟公案所以重要的因由。总此所说,理会临济大悟的重要性,则知临济禅的殊胜和甚深之旨了。
  临济大悟因缘公案,显示了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逼拶非寻思,正反对寻思。寻思所摄的寻思、回互、回机、定念等一类的顿悟功行,实与逼拶不类。因此,说临济禅高标顿悟,原则上极为正确,在禅宗顿悟功行的关系上实在出过禅门诸家。然则禅门诸家顿悟功行其可废欤?嗜味不齐,百味乃应,历练禅道犹患其少也,乌得废!临济确以“逼拶”的威势鞭策学人,棒喝机用及一切言句,他都安措在剑刃口子上,完全为了顿悟服务,从不闲话商量。这正是马祖、百丈、黄檗、睦州一系禅道的最高发展,也是禅宗在修持方面最大的革新,对后代禅风影响极为深广。
  从临济创宗以来,强牢精进地“逼拶”顿悟功行,经由临济宗师们的行持提倡,历晚唐、五代、北宋至南宋初的临济宗师宗杲时,全国佛教几乎成为禅宗的天下,临济宗风在禅门更蔚成为群星拱北之势。
  ◎附二︰赵孟頫〈临济正宗之碑〉(摘录自《松雪斋文集》卷九)
  佛以大智慧破一切有,以大圆觉摄一切空,以大慈悲度一切众。始于不言,而至于无所不言,无所不言,而至于无言。夫道非言不传,传而不以言,则道在言语之外矣,是为佛法最上上乘;如以薪传火,薪尽而火不穷也。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笑之顷,超然独得,尚何可以言语求哉!
  自摩诃迦叶二十八传而为菩提达磨,达磨始入中国,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坐者九年。达磨六传而为能,能十传为临济。临济生于曹州,游学江左,事黄檗,黄檗种松,□地有声,师闻之,豁然大悟,归镇州筑室滹沱河之上,今临济院是也,因号“临济大师”。
  师之于道,得大究竟,繇临济而上至于诸佛,繇诸佛而下至于临济,前圣后圣,无间然矣。直指示人,机若发矢,学者闻之,耳目尽丧,表里无据。自能后,禅分为五,唯师所传,号为正宗。一传为兴化奖,再传为南院颙,三传为风穴昭,四传为首山念,又五传而为五祖演,演传天目齐,齐传懒牛和,和传竹林宝,宝传竹林安,安传海西堂容庵,容庵传中和璋,璋传海云大宗师简公。海云性与道合,心与法冥,细无不入,大无不包。师住临济院,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至此而中兴焉。
  当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在潜邸,数屈至尊,请问道要,虽其言往复紬绎,而独以慈悲不杀为本。师之大弟子二人,曰可庵朗、赜庵儇。朗公度荜庵满及太傅刘文贞,儇公度西云大宗师安公。师以文贞公机智弘达,使事世祖皇帝。当是时,君臣相得,策定天下,深功厚德,及于元元,卒为佐命之臣,皆自此启之也。
  元贞元年,成宗有诏,迎西云住大都大庆寿寺,进承清问,经历三朝。发撝玄言,得诸佛智,悬判三乘,如一二数。由是临济之道,愈扩而大。今皇帝钦承祖武,独明妙心,刻玉为印,以赐西云,其文曰“临济正宗之印”。特加师荣禄大夫、大司空,领临济一宗事。仍诏立碑临济院,且命臣孟頫为文,称扬佛祖之道,以示不朽。臣孟頫既叙其所传授,又系之铭。铭曰︰
  “佛有正法,觉妙明心,二十八传,至于少林;赫赫少林,师我震旦,使为佛种,不镇而断。传后十世,而得临济,为道坦然,如指而示;又传十世,是为海云,坐祖道场,能绍厥闻。维我世祖,诞膺天命,威震九有,维佛是敬;闻师之名,若古贤圣,尝进一言,深入圣听。不杀之仁,其利甚弘,俾大弟子,为帝股肱。至西云公,能嗣其业,据师子座,为众演说;闻者赞叹,信者向风,得者如宝,悟者如空。今皇帝圣,深契道要,曰临济宗,繄尔能绍;即心即佛,时乃世守,传不以言,而以心受。皇帝万年,正法永传,尚迪后人,勿昧其原。”
  ◎附三︰〈日本的临济宗〉(摘译自《佛教文化大事典》)
  中国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与曹洞宗,都在日本‧镰仓时代(中国的宋朝)传入日本。传播的方式有二︰一为由赴日本之中国禅僧所传入;一为日本入宋僧荣西、俊芿等人归国后所传。它的传承,一般都称为“二十四流四十六传”(其中的三流四传属于曹洞宗)。又,西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朝禅僧隐元隆琦渡日所传的黄檗禅,也是中国临济宗的分派。
  日本临济宗在室町南北朝时代,受到幕府护持,以京都、镰仓的五山十刹(受幕府管理的禅寺)为中心,教势极盛,并因此而开展出灿烂的五山文化。但是不久之后,中国传承的法脉即告断绝。幸而二十四流中的“应灯关一流”,虽属山邻派(不属五山,是受朝廷保护的禅宗门派),但仍维持临济禅的命脉,使其教势至今不地。
  所谓“应灯关一流”,是指南浦绍明自宋学禅归国后所传的法系。南浦绍明之后,由宗峰妙超传予关山慧玄,再数传至白隐慧鹤而流传至今。白隐慧鹤即江户中期重振日本临济宗宗风的中兴祖师。
  在现代,日本临济宗是临济十四派的总称。临济十四派为︰妙心寺派、南禅寺派、大德寺派、天龙寺派、相国寺派、建仁寺派、东福寺派、佛通寺派、国泰寺派、永源寺派、方广寺派、向岳寺派、建长寺派、圆觉寺派。这十四派只因各自的伽蓝法系不同而分派,实际上,则都以白隐的公案禅为共同宗旨。
  临济宗是一属于自觉性、而非他力救济的宗教。因此,它着重于日常生活方面,较缺乏宗教性的仪礼。所谓“一扫除、二看经”。这种以日常的生活态度来阐示禅宗教义的方式,称为“以身说法”,是受尊重的。一般而言,临济宗除了在本山寺院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并无特定的礼拜对象。也没有固定读诵的经典,但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及禅宗语录则常被读诵。
  依据日本文化厅所编、昭和六十二年(1987)出版的《宗教年鉴》记载︰临济宗拥有寺院五七四八所,僧职人数六0一二人,檀信徒人数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人。全国各地有四十所专门道场,是临济宗各寺住持必须在一定期间依照严格的日常生活规则而修行的地方。此宗之学术研究机构有︰花园大学、正眼短期大学、财团法人禅文化研究所。这些机构也对一般民众开放。近年来,坐禅人口急速增加,因此,全国各地设有六百处坐禅会。
  [参考资料] 《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五家宗旨纂要》卷上;《五灯会元》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七~卷二十;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の研究》;铃木大拙《临济の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