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临济寺


  (一)临济宗之祖庭︰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原名临济院,创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禅僧义玄入住此寺,大振禅风,四方学众云集。《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云(大正47‧506c)︰“抵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其临济因地得名。”依此可知其寺名之由来。咸通八年(867)义玄示寂,其弟子建衣钵塔以资纪念,名青塔,即今之澄灵塔。寺经历代兴废,现仅存澄灵塔。
  澄灵塔为临济寺主要建筑,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的实心砖塔,因用青砖砌成,故又称“青塔”。民国初期,塔已残破,塔刹损坏。1980年,日本临济、黄檗两宗组成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问团赴中国大陆朝礼,团员见祖塔残破不堪,遂捐资修建。1986年修葺竣工。
  此外,中国佛教协会又与日中友好临黄协会合作,于1987年重建大雄宝殿。此殿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后,高十一公尺,宽二十公尺,面阔五间。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和十八罗汉的樟木雕像。1988年五月,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即设在该处。
  (二)台北名刹︰位于台北市圆山。系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所创建,原拟作为日本佛教徒在台静修之地,并以梅山玄秀为开山, 1945年,台湾北,始由观音山本圆接管。其后,历经盛满、心悟、白圣诸师住持,竭力整建,始具规模。尝举行护国千佛大戒会,以弘扬戒法。七十一年起,为世界佛教僧伽会之永久会址。
  [参考资料] (一)《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卷十二;《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卷二十二;《五灯会元》卷四、卷十一。(二)《台湾佛教名刹》(华宇版);阚正宗编《台湾佛寺导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