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么洗(梵māsa,巴māsa,藏zla-ba)


  又译莽娑。意译为“月”。如《梵语杂名》云(大正54‧1233b)︰“月,莽娑。”《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云(大正16‧845a)︰“此十二支,始从宝沙(十)么洗(月),一日无明,二日老死(中略),十二行支。”
  印度历法将每个月分为黑分(kṛṣṇa-pakṣa)与白分(śukla-paksa),从唐历的十六日起,至次月的十五日为一个月。前半个月(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分,后半个月(一日至十五日)为白分。如《宿曜经》卷下云(大正21‧393c)︰
  “西国每一月分为白黑两分。入月一日至十五日为白月分(以其光生渐明白之谓也),入月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月分(以其光渐减黑之谓也)。”
  此外,《大唐西域记》卷二亦云(大正51‧875c)︰“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
  又,印度历与唐历所定之岁首不同,如《宿曜经》卷上云(大正21‧388a)︰“大唐以建寅为岁初,天竺以建卯为岁首。然则大唐令月皆以正月、二、三、四,至于十二,则天竺皆据白月十五日夜太阴所在宿为月名,故呼建卯为角月,建辰为氐月。”
  按,唐历以建寅(相当于印度历第十二月)为岁初,而印度历以建卯(相当于唐历二月)为岁首,因此可推定印度历是以唐历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第一个月,以十二月十六日至翌年正月十五日为第十二个月。此中,第一月称为制呾罗(Citrā,角月),第二月称为吠舍佉(Vaiśākhā,氐月),第三月称为逝瑟吒(Jyeṣṭhā,心月),第四月称为頞沙荼(āṣādhā,箕月),第五月称为室罗伐拏(śrāvanā,女月),第六月称为婆罗钵陀(Bhadrapadā,室月),第七月称为頞瀑缚庾阇(Asvayujā,娄月),第八月称为迦剌底迦(kṛttikā,昂月),第九月称为末伽始罗(mṛgaśirā,觜月),第十月称为报沙(Puṣyā,鬼月),第十一月称为磨袪(Māghā,星月),第十二月称为颇勒窭拏(Phalgunī,翼月)。
  [参考资料] 《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卷四十二;《摩登伽经》;《立世阿毗昙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一;《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六(末);《大日经疏》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