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义存(822~908)
唐代僧。号雪峰。泉州(福建省)南安人,俗姓曾。十二岁时,随父至蒲田玉润寺,拜庆玄律师为师。十七岁落发,二十四岁遇会昌破佛,乃易俗服,参谒芙蓉灵训;后于洞山良价座下,任饭头职,机缘不契,遂参德山宣鉴。尝与岩头全□、饮山文邃等同行至澧州(湖南省)鳌山,为雪所阻,师每日只管坐禅,岩头斥之,问答间而大悟,旋嗣德山之法。
其后,师应请入福建之象骨峰(在闽侯县西北方),立庵兴法。乾符元年(874),寺蒙赐号“应天雪峰寺”;缁素云集,僖宗闻其道风,赐号“真觉大师”,并赐紫衣。
开平二年五月二日圆寂,年八十七,法腊五十九。嗣法弟子有云门文偃、玄沙师备、长庆慧棱、鼓山神晏、保福从展等人。遗有《雪峰真觉禅师语录》(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行世。
◎附︰《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卷上(摘录)
(前略)师在洞山作饭头,淘米次,山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师曰︰“沙米一时去。”山曰︰“大众吃个什么?”师遂覆却米盆。山曰︰“据于因缘,合在德山。”洞山一日问师作甚么来,师曰︰“斫槽来。”山曰︰“几斧斫成?”师曰︰“一斧斫成。”山曰︰“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曰︰“直得无下手处。”山曰︰“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休去。
师蒸饭次,洞山问︰“今日蒸多少?”师曰︰“二石。”山云︰“莫不足么?”师云︰“于中有不吃者。”山云︰“忽然总吃,又作么生?”师无对。洞山见师来,云︰“入门来,须得有语。不得道蚤个了。”师云︰“某甲无口。”山云︰“无口即且从还我眼来。”师便休。
师辞洞山,山曰︰“子甚么处去?”师曰︰“归岭中去。”山曰︰“当时从甚么路出?”师曰︰“从飞猿岭出。”山曰︰“今回向甚么路去?”师曰︰“从飞猿岭去。”山曰︰“有一人不从飞猿岭去,子还识得么?”师曰︰“不识。”山曰︰“为甚么不识?”师曰︰“佗无面目。”山曰︰“子既不识,争知无面目?”师无对。
师谒德山,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曰︰“道甚么?”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师有省。
后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祇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甚么?”师曰︰“今生不着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佗带累。今日到此,又祇管打睡。”头喝曰︰“□却。”师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头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他后如何即是?”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佛祖统纪》卷四十二;《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禅宗正脉》卷七;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