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义湘(625~702)
朝鲜华严宗初祖。新罗鸡林府人,俗姓金(一说朴)。天资英迈,二十九岁(一说二十岁)剃度于京师皇福寺。随后发心入唐求法。唐‧永徽元年(650)偕元晓同赴辽东。后元晓得万法唯识悟境,旋踵归乡。师乃单独入唐,参访终南山至相寺智俨,师事座下,与贤首法藏同门,听受华严教旨。咸亨二年(671)返国。仪凤二年(677),奉敕创建太白山浮石寺。时前来乞教者为数甚多。其后,又着手整顿伽耶山海印寺、毗瑟山玉泉寺诸刹。长安二年圆寂,世寿七十八。
门下弟子甚众,其中,悟真、智通、表训、真定、真藏、道融、良圆、相源、能仁、义寂,合称为十大德,均为名震当时之高僧。其著作有《华严一乘法界图》《白花道场发愿文》《法界略疏》《括尽一乘枢要》《千岁龟镜》等。
◎附︰里道德雄〈朝鲜半岛的佛教〉(摘录自《东亚佛教概说》第一章第二节)
义湘(625~702)原是新罗王族金韩信的儿子,(中略)早年有入唐之志,曾约同元晓,踏上留学旅途。可是元晓自得万法唯识悟境,因而旋踵归去,义湘乃单独入唐。可惜,所学未竟即归国。文武王元年(661)再度入唐,从学于终南山至相寺智俨,深得华严教学蕴奥。据说,现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是义湘出示于智俨,获其印可的应机之偈,以七言三十句,二一0字五十四曲,表现了华严教学的奥旨──海印三昧。据传,智俨激赏义湘之优于义持,给了义湘一个“义持”的号。智俨死后,大家拥戴他继承讲主地位。不幸时值新罗统三之秋,唐与新罗相对立,正准备攻掠新罗,据说义湘为了传讯告急,匆匆把讲主的地位让给同学贤首大师法藏,而于文武王十一年(671),急遽回国。传说中,此时还发生了一件哀怨的恋曲。曾有善妙女者,尾随义湘之后,最后投海而变成一条龙,守望着船只远离。日本的《高山寺缘起》中也有一个故事,认为善妙女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又据说,义湘归国后,斋戒隐居襄阳的观音道场洛山寺,拜谒观音菩萨。义湘与观音信仰之关系,颇值得注意。
归国后经六年,义湘奉勒创建浮石寺于太白山,为三千弟子讲述《华严经》,著《入法界品钞记》《华严十门看法记》及《阿弥陀经义记》等。至于其教学之深广及无与伦比处,早在智俨门下时就有口皆碑。法藏曾自长安,托人携带《华严经探玄记》求其批评。携带法藏《探玄记》而来的是胜诠,那是孝昭王元年(692)的事。义湘详研此书后,分由真定、相圆、亮元及表训等四人,各负责讲解五卷,据说,当开讲之前,还告诉他们说︰“博我者藏公,起我者尔辈也。”(中略)
义湘定浮石寺为总山,身为海东华严始祖后,又着手整顿中岳公山美理寺、南岳智异山华严寺、伽耶山海印寺、普光寺、伽耶峡普愿寺、鸟龙山岬寺、鸡篮山华山寺、金井山梵鱼寺、毗瑟山玉泉寺(双溪寺)、母山国神寺及负儿山(三角山)青潭寺……等华严宗寺刹。但其中梵鱼寺实则建于武烈王二年(655),海印寺实则建于哀庄王三年(802),因此,史书上所指,很可能都是后代华严及浮石宗寺刹的事。大抵而言,随着教势的逐渐扩张,义湘门下徒裔就被称为浮石宗或义持宗,与元晓的芬皇宗──亦即海东宗──分庭抗礼,俨然成为海东华严宗里的一大派别。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四;《三国遗事》卷四;《高丽史》卷十一;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上);《六学僧传》卷四;《中国净土教理史》第十七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1});东国大学校佛教文化研究所编《韩国佛书解题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