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义邑


  又称邑义、邑会、法义。为北魏初至隋唐间,中国北方以在家佛教徒为中心,以营造佛像寺塔等为机缘而结成的信仰团体。主要分布在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一带。是由信徒出资营造,并以其所造尊像为信仰中心而组织成的佛教团体。
  依现存的金石史料所载,义邑的构成人数,少则十数人,多则有至五百人以上者。其领导者称为邑主(又称邑义主、邑长、邑老、法义主等),处理事务者称邑维那,收纳施财者称为化主,一般成员称为邑子。另有不属于特定义邑,而专司指导信仰之僧人,称为邑师。如云冈石窟太和七年(483)之造像铭记载“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其中有邑师普明、邑师昙秀、邑师法宗等。
  组成义邑的目的,最初以造佛像、建窟院寺塔为主,而兼行诵经、写经。至初唐以后,着重于设斋会、诵经、写经等。如《续高僧传》卷二十八〈宝琼传〉记载(大正50‧688a)︰“住福寿寺,率励坊郭,邑义为先,每结一邑,必三十人,合诵大品,人别一卷,月营斋集,各依次诵。如此义邑乃盈千计,四远闻者皆来造款。”
  又,由敦煌文书亦知有邑义保、邑人保、邑义社、邑人义社等名称。且知此类结社曾流行于敦煌边地,可见其传布之广。相传五代后周世宗排佛时,亦曾废私设之义邑。《宋高僧传》卷十七〈道丕传〉载(大正50‧819b)︰“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此外,南方亦有以斋会为中心而兴起之念佛结社、弥勒结社等。此等民间信仰团体之组织及名称,系由各地自由结成,因此并无一定之型态及性格。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金石萃编》卷二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全唐文》卷九八八;冢本善隆《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