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上缘惑
佛教之烦恼(随眠)论用语。指十一种遍行惑之中,有九种不只能以自界(欲界)自地(五趣杂居地)为缘,而且也能以自界以上的其他上界(色界、无色界)、上地(“离生喜乐地”以上诸地)为缘而生惑。故谓之为“九上缘惑”。这九种缘上界上地所起的惑,即见苦所断的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及无明,以及见集所断的邪见、见取见、疑与无明。亦即在十一遍行惑中,除去身、边二见的九遍行惑。如《俱舍论》卷十九(大正29‧101c)︰
“于十一中除身、边见,所余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或二合缘。故本论言,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约地分别,准界应思。”
此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亦云(大正31‧723a)︰“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故,立彼为所缘。”
小乘及《杂集论》等亦谓唯此九种能够上缘,其余之贪瞋慢等不能上缘,但《成唯识论》卷六则谓(大正31‧32c)︰“而有处言,贪瞋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十八、卷十九;《阿毗昙心论经》卷二;《杂阿毗昙心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四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俱舍论光记》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