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品往生


  指往生净土的九等品类。据《观无量寿经》所述,往生净土之辈,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此三类又可各开上中下三品,即成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此九品人其所修行业、日时、来迎仪相、生后得益皆有不同。玆略述如次︰
  (1)上品上生︰谓发至诚心、深心及回向发愿心之三种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经一日乃至七日,即可得往生。以此人精进勇猛故,临终感阿弥陀佛及诸菩萨来迎,乘金刚台,往生彼国,即时悟无生法忍。
  (2)上品中生︰谓未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然以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故,蒙圣众来迎;往生后,经一宿莲华乃开,一七日间,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
  (3)上品下生︰谓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往生后一日一夜莲华开敷,经三小劫,住欢喜地。
  (4)中品上生︰谓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往生即时得阿罗汉道。
  (5)中品中生︰谓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得须陀洹果,经半劫,成阿罗汉。
  (6)中品下生︰谓孝养父母,行世间善事,命终时闻阿弥陀本愿及国土乐事,往生后,经一小劫成阿罗汉。
  (7)下品上生︰谓虽不谤方等经典,然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圣号,除多劫罪,往生后,经十小劫,入初地。
  (8)下品中生︰谓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华开,发无上道心。
  (9)下品下生︰谓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然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而得罪灭,往生净土,经十二大劫,莲华开敷,发无上菩提心。
  此外,据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卷四所述,该经有关九品的章句中,各品皆含十一门,即︰(1)总明告命;(2)辨定其位;(3)总举有缘生类;(4)辨定三心以为正因;(5)简别根机之堪与不堪;(6)明受苦乐二法不同;(7)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8)明回所修行向所求处;(9)明临终时,圣众迎接之不同与去时之迟疾;(10)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11)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此中,受法不同者,谓九品人所修行法各异,即︰上三品人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中上、中中人受持五戒、八戒等,中下行世善;下三品人以称名为生因。又,以一一行亦各通九品,故可生九九八十一品之别。
  关于九品往生人之阶位,古来诸家之间颇有异说。净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人;初、二、三地之信忍菩萨为上品中生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人;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以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以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是始学大乘者,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过之轻重而分三品。天台家以习种至解行间之菩萨,为上品人;外凡十信以下为中品人;今时之悠悠凡夫为下品人。嘉祥所说与净影同,系以上上品为七地,上六品之根机为大小乘圣人;反之,善导主张九品悉凡夫,即︰上品三人系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系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系遇恶之凡夫。
  [参考资料] 《略论安乐净土义》;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智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